2010年中國上海世界博覽會開幕在即。然而人們也許不知,世博會與鉆石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其中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將會引起觀眾的濃厚興趣。
1851年5月1日,倫敦萬國工業產品大博覽會開幕。正是在這首屆博覽會上,鉆石與世博會第一次牽手。一顆名為“光明之山”碩大無比的鉆石,作為英國伊麗莎白女王最為喜愛的珍寶和英國王室財力的象征,在世博會上展出,即刻引起轟動。光明之山”英文名稱為Koh-INoor,重105.6克拉,無色,外形呈橢圓形,原產于印度戈爾康達邦,為當時世界上最大鉆石。
“光明之山”之所以成為焦點,還因為它不凡的身世和傳奇的故事。最早記載可以追溯到1304年,幾百年來流傳著關于這顆鉆石的詛咒,“誰擁有它,誰就得承受它所帶來的災難;唯有上帝或一位女人擁有它,才會擁有整個世界”。事實上,它也確實成了血腥和死亡的禍根。1851年,如同謎一般的“光明之山”終于作為維多利亞女王的珍寶在倫敦世博會上公開展出,讓普通參觀者得以一睹芳容。
1867年至1868年在巴黎舉辦的世博會,突出了鉆石文化對當時貴族生活的影響,設立專門區域介紹鉆石切割打磨技術,展示了從原石到鉆石首飾的加工全過程。1878年,在巴黎世博會上展出的Tiffany鉆石作品引起了世人的興趣,并出人意料地獲得珠寶設計金獎在內的8個獎項,令Tiffany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珠寶商,一舉成為全球矚目的鉆石珠寶設計大師。
二次大戰前歷屆世博會上,各國王室和貴族對鉆石的追求和推崇,助推了世人對鉆石文化的認同。1958年5月,二次大戰后第一場世博會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舉行,作為當時與荷蘭阿姆斯特丹爭奪鉆石霸主地位的比利時安特衛普市政廳可不想放過在自家門口的難得機會,安特衛普“鉆石之都”的地位通過這屆世博會得以鞏固。
如今,設在上海的中國鉆石交易中心,已邁出了中國鉆石通往世博會的歷史性一步,這就是將鉆石類產品納入世博會特許產品范疇。老鳳祥、老廟黃金、城隍珠寶、東華美鉆、金伯利鉆石、鉆石小鳥、21世紀珠寶、惠羅鉆石、謝瑞麟珠寶等先后成為世博特許產品生產商和經銷商,鉆石設計師們設計出了數以百款的具有上海世博會元素的鉆石首飾,其中老鳳祥提供的一號拍品——東方明珠“相聚世博”鉆石擺件引人注目,鉆石小鳥提供的名為“世博之星”的一顆8.36克拉無瑕巨鉆,成功拍出了人民幣1260萬元的天價。
鉆石是迷人的,世博會與鉆石的精彩故事還將在上海世博會上繼續述說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