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知識產權的“缺失”與開闊視野的“缺乏”
一直以來,被業界詬病的同質化珠寶產品缺乏創新與吸引力。對于很多珠寶企業來說,研發也往往成為他們的弱項,即使如今被譽為黃金行業泰山北斗百泰與翠綠,都依然無法逃離抄版的嫌疑。筆者了解到,每天都有賣版的直接上門以實惠的價格將最新的珠寶設計兜售給珠寶公司,眨眼間,設計師的新穎的設計版權就已經廣為人知,設計師們的權益再一次被剝奪。
一般一套新的產品開發時間即達三個月以上。而申請一套產品的專利保護權往往需要一年以上才會被受理下來,這種機制上無法解決的沖突,讓珠寶企業的仿制愈發興盛。
也使得欲有所為之的珠寶企業很無奈,一方面是同質化的愈演愈烈,產品的創新似乎成為決勝未來的關鍵因素,但這并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因為對他們來說,對珠寶設計師的尊重,就意味著對市場的認可,對研發的注重,為了真正具有產品影響力,老板只有將配套的研發、設計與策劃、推廣完美結合起來,才能真正讓設計的潮流發揮影響力,而這些配套措施的解決,則需要巨大的成本,更重要的是還面臨著自己開發被別人仿制的危險,在他們看來,每天都有無數的版在行業間流轉,為何還需要花費高價請設計師了?這種知識產權的滯后效應,讓設計師們常常吃啞巴虧。
其次,對于設計師們來說,即使開發的產品的所有權絕對屬于公司,他們也無法擁有設計的真正版權。老板用固定工資也拴住了他們的創造力,作為弱勢的珠寶設計師團隊,無法真正有話語權來主導銷售。這種不合理的分配,也無法調動設計師們的積極性。對比國外設計師,我們知道,他們往往采用與企業合作的機制,即珠寶設計師們提供產品,每件產品都享有銷售分紅,而這對于中國珠寶設計師們來說,無疑是天荒夜談。
同時另一個亟待突破的瓶頸則是珠寶設計師的豐富內涵的缺乏,據悉,往往一個精練的珠寶設計師熟悉各種工藝又具有豐富的內涵的寥若晨星。所以國內珠寶設計師,往往是經驗豐富,卻無法擁有豐富的藝術涵養將產品完美展示出來,這種隔離,也使得珠寶企業的設計師們的聲譽受到更深層次的影響。我們所熟悉的香港設計師陳世英,同時還是美學家、藝術家,其作品常常作為藝術品的佳作參展。這種學識的修煉、藝術的錘煉對珠寶設計師來說,同樣無比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