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英巖冒充翡翠,劣質玉石冒充和田玉,翡翠B貨冒充A貨……深圳市市場監管局12315申訴舉報中心統計顯示,2009年,該中心共受理消費者投訴45宗,同比增長32%。消費者熱衷于珠寶玉石產品的同時,因缺乏相關知識和經驗,往往花費數千元甚至上萬元,捧回家的卻是假貨。
5000多元珠寶全是假貨
去年8月23日,張先生等5人參加深圳一日游活動,在導游安排下,前往深圳大學附近一家珠寶商場購買了一件寶石掛件、一枚寶石戒、四件鉆飾套裝及一枚鉆戒,共花費5690元。張先生對所購首飾鑒定后發現全部是假貨。
采訪中,廣東省金銀珠寶檢測中心深圳質檢中心主任、國家注冊珠寶玉石質檢師張工表示,從送檢的情況看,消費者對珠寶玉石產品普遍缺乏基本的直觀識別能力,分不清擺在柜臺里的是翡翠,是石英巖,還是岫玉等;消費也較為盲目,在無法確定品質的情況下僅憑外觀喜好匆匆付款。這是導致消費投訴的一個主要原因。“許多消費者拿著用重金買回的玉器來檢測,最后都發現是假貨或次品。
3000元“天然翡翠”手鐲竟是次品
去年6月22日,趙女士在羅湖區地鐵1號線附近的某翡翠專賣店看中了一只名為“緬甸翡翠”的玉手鐲,商家當時介紹稱是天然A貨,售價3000元。趙女士購買后,為了確認一下品質,將該手鐲送到廣東省金銀珠寶檢測中心深圳分站檢測。結果令她大吃一驚,所謂的緬甸天然翡翠,實際是經漂白、充填處理過的翡翠俗稱B貨。
外觀相似價格相差千倍
日前,記者采訪了珠寶玉石收藏愛好者馬先生。他告訴記者,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把目光放到珠寶玉器上。事實上,珠寶玉器品質不同,價格也千差萬別,市場上往往真假難辨。一般消費者由于知識不足,經驗不夠,購買此類商品時合法權益常常得不到保障。
馬先生給記者舉了個例子,石英巖與部分紅翡、黃翡,外觀極為相似,單憑肉眼難以分辨,內部構造則完全不同,價格相差也可能超過1000倍還不止。普通玉石與和田玉,翡翠B貨與A貨也是一樣。
在市消委會舉辦的3·15活動現場,記者親眼所見,為市民提供免費檢測服務的國家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技術人員當場檢測出一位市民買了半年多的“和田玉”,其實是石英巖。
“專業技術人員僅憑觀感都難以準確判斷,更不用說普通的消費者。”馬先生表示,一些消費者不經檢測就倉促購買珠寶玉石產品,風險很大。尤其是在分散式經營的珠寶市場乃至小型珠寶門店,珠寶商品真真假假混雜在一起,缺乏經驗的消費者購買時更是難免被騙。
個人送檢數量增加
張工表示,近年來,前往該中心送檢的個體消費者逐漸增加,年均以10%的速度在遞增,目前每天都有數十人前來要求檢測鑒定,春節前買完珠寶就來檢測的人更多。這說明消費者的維權意識正在不斷增強。
記者現場采訪也發現,國家珠寶玉石質檢中心提供現場免費檢測服務后,一些市民意識到了專業檢測對于珠寶鑒別和消費維權的重要,紛紛記下該中心的工作地址和咨詢電話。該中心負責人表示,近年來,消費者對珠寶類產品的認識和維權意識正在不斷提高,要求保真的同時,也對產品的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迫切需要掌握更多的、更科學的珠寶知識。
一處檢測全省聯網可查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目前只要是在廣東省金銀珠寶檢測中心檢驗過的珠寶產品,均出有鑒定證書,檢驗鑒定資料同時保存在該中心系統內。同一件珠寶商品,一處、一次檢測,全省聯網。消費者選購時可以先登錄網站或撥打電話查詢確認相關產品的真實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