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珠寶精品導購互動平臺 投稿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但這句話在翡翠行里并不適用。因為同一件翡翠,在不同地點、不同時間段、不同的光源下,會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形象,如果通過對比不同翡翠之間的差異,來作為是否買進的依據,即使是行家,也存在著極大的風險。正因為如此,翡翠一行中便生出了許多規矩,在外人看來甚至很多都是匪夷所思的。
黃渤告訴我們:從礦物學上分析,翡翠是由成千上萬顆數不清的微小礦物組合而成的,屬于巖石。相比于由單一礦物晶體組合而成的鉆石不同,翡翠包容度極強。但同時也給翡翠的鑒別帶來了很大困難,普通人往往用顏色來判斷一件翡翠的好壞,而業內鑒賞翡翠主要是以“種”、“水”作為判斷依據。
簡單來說:“種”就是一件翡翠的質地、細膩程度,稍微專業的說法叫結晶顆粒的大小;“水”主要指翡翠的透明程度。這里面就存在一個矛盾:按理說越透明的翡翠越好,但越透明的東西也就意味著——顏色越淡;而顏色越濃的東西卻又無法滿足很透明。因此,鑒賞翡翠其實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而且無法做到像鑒定鉆石那樣有明確的分級標準。換句話說:鑒賞翡翠主要還是憑借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