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幸運的五角星、雅潔的山茶花、光潤的珍珠、典雅的斜紋軟呢和圣馬可風格的彩色寶石,大量的鉆石……近日于上海、北京進行巡回展出的2009年香奈兒頂級珠寶展Mademoiselle's Stories上,仿佛回到了1932年香奈兒女士推出的“Bijoux de Diamants”鉆石珠寶展上。
盡管Chanel早已“After Coco”三十余年,上海波特曼酒店到北京金寶街,展覽場仿若重回當年Coco Chanel女士寓所的陳列,落地烏木屏風前的白色沙發和鑲嵌壁爐上的大面鏡座,而置放在梳妝臺上的珠寶作品,仿佛將昔日香奈兒與好友米希亞(Misia Sent)和畫家達利(Salvador Dali)的美好時光,凝結在永恒閃亮的鉆石里。充滿異國風味的住所擺飾,可看出她喜愛游歷各處,并將所見的光景融入在珠寶作品中。
“在自己的故事里,我想扮演什么都可以!”Coco Chanel說。她將一生對自由的追求轉化為流暢的設計語匯,處處流露在珠寶作品中,同時也是她畢生傳奇的縮影。
“一個女人憑借一件黑色套頭毛衫與幾串珍珠項鏈,就革命性地改變了時裝。”盡管當年的老對手Christian Dior曾經的評論未免武斷,但比起鉆石或者其他彩色寶石來,珍珠之于Chanel,有如香水之于巴黎、紅酒之于波爾多、薰衣草之于普羅旺斯——盡管此次香奈兒頂級珠寶巡回展上有意加重了鉆石以及彩寶的運用,畢竟這些材質可以為售價貢獻更多個零。
想當年,當Coco還是Gabrielle時,就收到了一生的摯愛英國情人Arthur Capel所贈的成串珍珠項鏈,“我的珠寶就像圍繞指尖的緞帶般優雅流暢”。據說,有一次,當她在舞會上熱烈的跳著查爾斯頓舞時,身上超過二英尺長的珍珠項鏈突然斷裂,在場人士無不彎下腰來為這位優雅的女士找回她的每一顆珍珠,從此,珍珠項鏈就成為香奈兒女士優雅風格的代表。
此次展覽中包括五大系列,其中Perles et Rubans 珍珠緞帶系列珍珠緞帶項鏈上以不規則鉆石緞帶系起一連三串的長珍珠項鏈,配戴起來有如胸針別放的位置,鉆戒上的錯落層次,就像絲滑緞帶纏繞在手指上的優雅;Riviere D'etoiles繁星流蘇系列是當年轟動巴黎的活動無扣式設計項鏈為靈感,主鉆的爪鑲技巧則突顯五角星中心主鉆的亮麗,輔以隱藏式的彈簧扣環設計,增加配戴的簡易度;Camelia Tweed山茶花斜紋軟呢系列巧妙融合香奈兒四大設計元素:山茶花、黑白對比、斜紋軟呢和珍珠,特別選用小克拉數黑白鉆石與尺寸小于4.5mm的日本珍珠以呈現作品的精細度,一條鉆鏈需耗時近十個月才得以完成;Camelia Baroque山茶花巴洛克系列中,紛繽成串的項鏈上,有珍珠、鉆石、藍寶石和圓珠形切割的海藍寶石和透明黃玉點綴其中,水滴和蛋面形切割的海藍寶石鑲嵌在兩側的藍色山茶花上,兼具華麗的視覺效果與實用的扣頭功能;San Marco圣馬可系列體現了多種彩色寶石巧妙的結合,巧妙融入圣馬可教堂拱圓屋頂的曲線,鏤空設計及晶瑩寶石下的肌膚若隱若現。
今年6月,Audrey Tautou主演的《Coco Before Chanel》在法國上映,轟動如昔。這位工作到88歲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的傳奇女子雖然已經故世三十多年,卻似乎從沒有離開過巴黎。如今,當人們走過巴黎的Cambon街31號,那個意氣風發時的Coco Chanel似乎還在那里煙不離手總攬大局;經過巴黎的里茲飯店,又忍不住想進去看一看,那個已經年老的傳奇女子是否還整日坐在大廳里,對著一直在奉承她的年輕記者,不屑的漫無邊際的嘲諷著,從十九世紀辱罵到廿世紀,從政治嘲笑到時尚,從男人又辱罵嘲笑到女人……好似她的夢游癥復發時一樣,會穿著緞子睡衣,從床上跳了下來,然后整夜的在里茲飯店的小花園里游蕩,而中間那些起起伏伏、不可思議的人生片段,在其生前就已經開始在百老匯被一演再演。直到如今,在Karl Lagerfeld手上,一場更為持久的《Chanel After Coco》如期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