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日從本市金寶飾品監督檢驗獲悉,新的國家標準《鉆石分級》《珠寶玉石名稱》與《珠寶玉石鑒定》已進入報批階段,預計將于明年開始執行,有效防控目前鉆石首飾洋證書泛濫的問題。
切工逐漸受重視
據了解,新修訂的三大標準與舊標準有很大變動,其中《鉆石分級》中大幅增加了切工的相關評定標準,在鉆石首飾證書上也將切工比率級別由原先的數字表示,改為更直觀的極好、很好、好、一般、差五個級別的文字表示。此外,《珠寶玉石名稱》也對巴林石、蘇紀石等部分珠寶玉石的非官方名稱進行了確認。
本市金寶飾品監督檢驗中心主任曹維宇稱,目前本市鉆石市場發展迅速,以往消費者在購買鉆石時,僅注重顏色和凈度,但近幾年隨著消費者對鉆石的認識逐漸深入,讓對亮度、火顏影響頗大的切工也被廣泛關注,而舊標準中對切工標準的界定卻較為簡易,已不能適應市場需求,新標準則對市場的成熟需求有了明確分級。
防控洋證書泛濫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本市鉆石飾品市場中,洋證書泛濫問題愈演愈烈。消費者李女士稱,近日她購買了一件鉆石首飾,購買時商家特別強調,這件鉆石首飾配有國外證書,因此鉆石首飾的質量比有國內證書的飾品更有保證。但經復檢,她的這件鉆石首飾根本達不到證書上所標注的級別。
記者在采訪中看到,目前配有洋證書的鉆石首飾不在少數,出具證書的鑒定機構也是五花八門,不少都是不知名的國外鑒定機構,很多商家甚至以洋證書為賣點,強調國外證書中的鑒定標準高于國內標準。但記者也注意到,幾乎所有洋證書都附帶有大量免責條款,當證書認定的飾品出現問題時,鑒定機構可以不承擔任何責任。
洋證書不被承認
對此,曹維宇表示,在剛剛結束的國家新珠寶玉石、鉆石國標專家審定會議上,洋證書問題也被作為目前國內鉆石首飾市場中最集中的問題提了出來。本市鉆石首飾的投訴中洋證書問題占到投訴總量的30%至40%。
目前,我國不承認任何國外鉆石首飾的鑒定證書,這一方面是因為國外各實驗室使用獨立的檢驗標準,與我國的國家標準存在差別;另一方面則是國外的檢測鑒定機構的申請注冊極為簡單,而且部分檢測鑒定機構以營利為目的,存在良莠不齊的現象。因此,消費者在購買鉆石首飾應認清帶有CMA、CAL、CNAS認證的國內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