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爭——
是玉是石還是似玉之石?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文獻中,關于瑪瑙的寫法大致有以下幾種:“馬腦”、“碼碯”、“碼瑙”和“瑪瑙”。由這些寫法可以看出,人們對于瑪瑙究竟是石還是玉這一問題,曾經發生過爭論。事實上,這場爭論竟然持續了至少1500年之久,一直延續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
我們回顧一下歷史上一些著名學者論述瑪瑙的不同觀點。
魏文帝曹丕著《馬腦勒賦》認為:“馬腦,玉屬也,出西域,文理交錯,有似馬腦,故其方人固以名之。”即曹丕認為瑪瑙是玉屬。但魏人張揖著《廣雅》認為:“碼碯,石次玉。”東晉·王嘉《拾遺記·卷一·高辛》稱:“碼瑙,石類也,南方者為之勝。”傳為東晉學者葛洪著的《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時,身毒國獻連環羈,皆以玉為之,瑪瑙石為勒……”顯然,王嘉和葛洪又把瑪瑙當成石了。到了明代,著名科學家宋應星著《天工開物》記載:“凡瑪瑙非石非玉。中國產處頗多,種類以十余計……”宋應星認為瑪瑙既不是玉,也不是石。
然而,如果古人認為瑪瑙是玉,是寶,字體應為“瑪瑙”;如果是石,字體應為“碼碯”。南北朝時期后秦學者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就是這么認為的:“馬腦,……以是寶類,故字從玉,或如石類,字或從石。”
瑪瑙屬廣義之玉但非真玉
我們應如何看史上這場曠日持久的大爭論呢?中國歷史上關于瑪瑙的幾種觀點——玉屬、石次玉和非石非玉都是有道理的,都有著深刻的玉石學和文字學含義,反映了古人關于玉石的分類學觀點和認識。
對此,王春云博士的研究也認為:既然東漢以前的歷史文獻已經稱瑪瑙為“赤玉”或“赤瓊”,這本身就已表明瑪瑙當然屬于玉,所以東漢以后的字書已經把“瑪”和“瑙”歸屬到玉部文字之中了。但是,瑪瑙具體屬于廣義玉部文字的哪個門類,比如寶玉、美玉、玉、玉屬、似玉之石或者石之似玉?這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顯而易見的是,瑪瑙不完全具備古代定義真玉的“五德”(潤澤以溫;解理自外,可以知中;其聲舒揚,專以遠聞;不撓而折;銳廉而不忮),不能算是“寶玉”或“美玉”。那么剩下的可能就是“玉屬”或“似玉之石”了。這樣一來,說瑪瑙是“玉屬”是對的,說瑪瑙是“似玉之石”也不會有錯——或許這正是瑪瑙的魅力所在。
事實上,瑪瑙具備寶石所必須具有的三大特征:顏色花紋美麗,質地縝密堅硬,自然產出也是稀有,因此當然是玉石的一種,是一種廣義的玉,但不是狹義的玉——真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