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戲珠”端硯
“龍戲珠”端硯
這方硯臺長32厘米,寬27厘米,厚約5厘米。硯臺表面的圍巖微閃金黃色,稱為“金暈”。硯臺表面雕刻一條五爪龍,龍體遒勁,多藏于圍巖雕刻的云海之中。龍口處恰有“石眼”,形成了中國傳統雕刻中常見的“龍戲珠”圖案。硯臺中部磨墨之處,用手觸摸,若嬰兒肌膚,細膩柔滑。
如此完美的硯臺,正是中國四大名硯之首的端硯。其奇妙之處不只是石質細膩,據說用端硯磨墨,夏天不腐,冬天不凍。民間傳說“包公擲硯”的故事,也印證了早在宋代端硯的這些特性已經被人們認識,端硯當時已經被稱為“寶硯”。
包公曾在端州做官,臨去京城做官時,一位老硯工非要送給他一方名為“鵬程萬里”的端硯,老硯工說,京城在北方,天寒地凍,用端硯磨墨,可以防止墨汁結冰。雖然包公最終將包興私自收下的這方端硯拋擲江心,并沒有帶走,但他也曾稱贊那方端硯是“名貴寶硯”。
專家點評
高國治(商報鑒寶專家、中國寶玉石協會寶石鑒定師、寶玉首飾藝術品司法鑒定人、原河南地質博物館館長)
文房四寶,硯為其一,而在中國所產的四大名硯中,端硯為首。端硯自唐朝初年開始生產,古來就已經十分名貴,近些年硯材枯竭,端硯身價更是越來越高。
石眼是端硯獨有的特色,也是區別于其他硯臺的獨有標志。其實石眼是天然生長在硯石上的“石核”。優質石眼青翠碧綠,暈作十數重,中間有瞳子,熠熠生輝,猶如美女“電眼”一般明媚動人。現在喜愛端硯的人,更是對石眼愛不釋手,視為珍寶。
雖然現在石眼寶貴,但高國治說,由于石眼對于發墨并無益處,因此古人并不看重,古代在制作端硯時甚至會專門繞過石眼。
但隨著用硯臺磨墨揮毫之人越來越少,端硯已經從實用品逐漸成為裝飾或是收藏的對象,反倒以石眼為最可貴。若硯臺上有一只俏麗的石眼,往往使這方硯臺身價倍增,就譬如這方“龍戲珠”硯,那只石眼確實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高國治認為,價格應當在1.5萬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