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了金馬獎 好像甩掉了偶像包袱
在整個香港電影環境衰退的背景下,郭富城想轉型大銀幕何其艱難。音樂曝光減少,電影又遲遲沒有打開局面,整整三四年,郭富城成為了一條面臨翻身的咸魚。“還好,我性格里面最強的就是堅持。沒有工作,就多陪陪家人;沒有劇本看,就多看看電影。從一個高峰到另一個高峰總要經歷低谷,低谷的時候就堅持下去,反正又不能飛過去。”
郭富城面臨人生三岔口的時候,他等來了改變他命運的電影《三岔口》。而說到張叔平,郭富城充滿感謝和尊敬。“第一次去做造型,張叔平就把我的頭發剪成最土的那種,把我一直蓄的鬢角剃掉,說一定要區別于我以前的形象,而且一點發膠都不能用,還故意把我很順的眉毛用發膠等一些黏糊糊的東西粘得亂七八糟,讓我看上去很沒氣質。”
也正是張叔平的這一剪刀,剪掉了郭富城的完美偶像發型,也給他剪開了一條通往影帝的寬闊戲路。而《三岔口》不僅讓郭富城拿到了平生第一座金馬獎影帝獎杯,更讓17年沒有拍片的譚家明注意到了他,向他提供了《父子》。而《父子》一出手,又是一座獎杯和幾次提名。
郭富城笑稱臺灣是他的福地,不僅最早從臺灣出道,而且演藝轉型后的兩次大獎都是在臺灣獲得。盡管久經沙場,但郭富城在兩次金馬獎登臺致詞時都非常緊張:第一次站在臺上足足說了5分鐘致謝詞,第二次則頻頻出現口誤。“拿了金馬獎,好像就甩掉了一個包袱。這不僅是對我表演的一個肯定,更重要的是,大家覺得郭富城也可以演這樣的角色,而不是一定要做偶像了。”
臺灣得意,但回到老家香港卻兩度失意:《三岔口》輸給了梁家輝,《父子》敗給了劉青云。當被問到有沒有失落的時候,郭富城一字一頓地說:“我相信,香港觀眾會慢慢肯定我、接受我。我們都需要時間。”
希望有一天能被稱為藝術家
現在,慢慢卸掉偶像包袱的郭富城,也有了談論藝術和追求的底氣。“‘天王’是觀眾對我的寵愛,但是,我不能做一輩子偶像,我想更豐滿、更有實力,我想做藝術家……”
這句半打趣半認真的話其實是郭富城內心的驅動力。“在商業社會做一個藝術家是很慘的。何為一個藝術家?我從18歲出來,在演藝圈長大。你不熱愛藝術,沒有追求,不創新,那你出不來。”
當被問到“你覺得自己算不算是藝術家”的時候,郭富城沒有直接回答:“藝術家要熱愛藝術生命,要有創造力,要唯美。在電影里,我創造角色,在演唱會我創造舞臺。在生活中,我也是唯美主義者,我眼中的東西都是美的。而且,每個人都能成為藝術家啊,雕刻家、舞蹈家,都可以被稱為藝術家的。我說自己是表演藝術家當然是開玩笑,但我的確希望有一天自己能被稱為藝術家。對我來說,藝術是一種很有價值的東西,我很崇拜藝術。而且之前在舞蹈家年展上,我也拿到過年度藝術家的頭銜,希望自己的藝術能夠影響到下一代,藝術無止境。”
作為商業代言的寵兒,成為浪琴表優雅形象大使是郭富城走向成熟、優雅的標志:早在2005年,郭富城的動靜皆宜、優雅的氣質就深深吸引了浪琴表,選擇他作為亞太區男性代言人。廣告中的他,氣度從容、有內涵、有歷練,形象高貴。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就讓人們記住了他,郭富城的名字與有著175年悠久歷史的著名瑞士制表品牌聯系在一起,與浪琴表的品牌口號Elegance is an attitude“優雅態度, 真我個性”聯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