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的腕表歷史
許多人并不了解德國的制表工業,可能正是由于德國腕表對于營銷與宣傳看上去漠不關心。德國可能不是世界上最大或最具影響力的制表業者,但卻絕對是最古老者之一。早自15世紀,德國的制表工業就開始蓬勃發展。1530年,德國紐倫堡鎖匠 PeterHenlein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只懷表,而德國薩克森邦更在19世紀初成為全世界重要的制表城市。朗格的創始人費爾迪南多·阿道夫·朗格對于德國腕表今日的輝煌成就起了重要而關鍵的作用。
朗格曾在寶璣大師的門下從藝多年,1845年12月7日他用薩克森邦政府的貸款在格拉蘇蒂創設了第一家生產鐘表的作坊A.Lange&Cie,并開始訓練當地的銀礦工人及農民轉行制作鐘表。格拉蘇蒂在德語中是“璀璨的金屬寶庫”的意思,伴隨著長年開采的銀礦的逐漸枯竭,朗格創立的鐘表作坊最初只是想幫助當地采礦工人轉業謀生,但卻意外地締造了德國最具規模的鐘表工業。相關零件產業如表殼、指針等工廠在之后相繼建立,為德國鐘表產業的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格拉蘇蒂這個小鎮終于發展成為德國精密鐘表業的中樞,其生產的座鐘、懷表、腕表及航海儀器、工業儀表暢銷德國、歐陸甚至是中國。
1868年,朗格的兒子理查德和艾米爾先后加入,將A.Lange&Cie更名為朗格。德國國王威廉二世在1898年造訪土耳其時,將一只懷表送給了蘇丹阿布杜爾·哈米德二世。朗格表已經得到王室的承認與肯定,這當然也從側面反映出表的質量上乘與高貴。現在這只懷表還珍藏在伊斯坦布爾的博物館里。
二戰讓朗格遭遇了迄今為止最為嚴重的打擊。由于工廠所在地被盟軍認為其為納粹生產軍需鐘表,因此遭遇了輪番猛烈轟炸,很多鐘表廠被夷為平地。戰后,格拉蘇蒂歸屬奉行社會主義的東德,而蘇聯軍隊進駐后又拆除了多數殘存制表設備后將之運往蘇聯。
1948年4月,朗格制表廠被東德政府歸為國有,朗格這個家庭企業的性質也被改變,被國家收回。和它同命運的還有在格拉蘇蒂地區的另外7家工廠。冷戰期間,格拉蘇蒂與西方世界完全隔絕。這種情況直到東西德統一后才發生改變,朗格的家族繼承人沃爾特·朗格在萬國總裁GunterBlumlein和 Renaud&Papi的幫助下用4年時間建立起了新的生產線。而另一個品牌格拉蘇蒂GlashutteOriginal(GO,意為格拉蘇帝原創)在1994年被巴伐利亞企業家海因茨·費井用當地小鎮的名字直接命名,暗示著其與小鎮密不可分的歷史淵源。
朗格與格拉蘇蒂兩個品牌在今天已經成為德國表靈魂的象征,而它們的發展歷史也與德國自身的歷史有著巧妙的重合:它們都曾經傲視群雄鼎立天下,卻也不得不在失敗之后面對勝者的任意宰割。日爾曼民族的堅毅性格為這種重新崛起賦予了一絲悲情的色彩。歷史與民族性格所塑造出的嚴謹、精確的德意志風格,讓德國腕表在高級制表業中占有了重要的一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