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你是誰,哪怕你是節儉主義者、素樸主義者、哲學家,奢侈都同樣吸引你。因為奢侈——即使是最通俗意義上的奢侈,對于文化生態也有相當強烈的擾動力,這種能力是一種不可遏制的文化優勢,其間有經濟因素,有社會地位因素,也有過度奢侈所造成的對于人類本能的心理震撼力。所以我們如果要判斷一個奢侈品的市場是非與正誤,不妨把判斷的框架放得多元一點。
奢侈文化與文化的中國是不是相容呢?美國曾經有過一種奢侈品——今天已經不奢侈了,就是一次性尿布。一次性尿布在今天看來是一個非常樸素的產品,在當時則是奢侈品。但盡管它是那么地先進,卻沒有幾個主婦接受它。市場調查顯示了謎底:當時的美國主婦認為,一旦用了這么好的產品,她們會被認為是懶惰的母親。所以這是一個好產品,但還不夠“文化融合”。后來,經過文化的包裝,經過針對文化導向的營銷推廣,一次性尿布得到了普及——因為它與文化相融了。 (華爾街奢侈報道)
在今天的中國,情況又如何?為了“中產階級與社會傳播”的課題研究,我曾經調查過北京的金領階層。他們很有錢,甚至有幾輛車,但是他們告訴我,生存的壓力還很大。更重要的是,即使他們很有錢,他們也愿意被看起來是在“很平常地活著”。這也許是他們的真心獨白,因為他們是文化中國的產物。此外,奢侈文化在中國還有很大的群體壓力,很多的政策、體制阻滯。寬泛的說,這些也都是文化的壁壘。
但即使如此,奢侈為什么還如此吸引我們?因為這涉及人的認同、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對于凡夫俗子來說,它們屬于人的不可抗拒的更高階段的心理需要。
加入一個俱樂部,最重要的潛臺詞就是:我們是一伙的,我屬于某個階層,這非常重要。許多富人曾經告訴我,真正的富人是不炫耀財富的;恰恰是準富人,特別看重別人對他們財富的估量和階層的認同。
我想,我經常遇到的那些在不經意間展現自己高級手表的人,大致都屬于這樣的試圖不斷向上攀登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