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山東省國家黃金鉆石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開展的珠寶首飾免費檢測活動吸引了省城眾多市民。許多人從旅游景點和小攤上購買的珠寶,經鑒定實為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贗品。專家告誡,購買珠寶首飾,要懂一些專業知識,以防上當受騙。
濟南的王先生到海南旅游時購買了一個“銀”碗,鑒定人員拿到手里一掂,懷疑是合金,用儀器一測,果然鎳銅合金,沒有一絲銀兩。徐女士的翡翠手鐲也是在南方旅游時購買的,標價 3600 元,經過檢驗,這是一款 B貨,價值也就幾百元。
近期,電視購物很火,推銷員拿著那些金光閃閃的鉆戒、項鏈稱,原價幾千、幾萬,經過幾輪優惠價,驚喜價,這些價值上千、上萬的珠寶只賣到數百元。趙女士拿著通過電視購物“低價”購買的幾個鉆石首飾來檢測。經鑒定,這些首飾的確都是鑲嵌了鉆石,但這些鉆石都小得難以辨認,而且都是不值錢的工業鉆,實際價值也就值幾十元。
國家黃金鉆石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副主任劉曉偉介紹,國家珠寶檢測中心近年來對國內市場珠寶產品的檢測數據顯示,我國珠寶產品的合格率基本穩定在 90% 左右,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違法行為主要出現在二三線城市和旅游景點、收藏市場。
她介紹,國內旅游市場的珠寶產品已經成為珠寶飾品以假亂真的重災區,云南、廣西、海南、珠海等地的旅游市場的翡翠質量問題尤為突出。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外和地區的旅游市場是假劣珠寶飾品的主要地區。
另外,標識不規范也是商家欺騙消費者的主要手段。 國家珠寶檢測中心監督檢查發現,有的消費者從非正規渠道購買的成套足銀、足金紀念章、紀念幣,大多是鍍銀、鍍金的銅質品。但由于其產品上的標識不規范,即使消費者發現了問題,也難以與商家對簿公堂。
劉曉偉介紹,上述市場的珠寶問題主要是許多不法商家把合成寶石以天然寶石的價格推銷,或者飾品的成色不足。
劉曉偉告誡消費者,購買珠寶飾品不要貪圖便宜,一定要去當地正規的商場或專賣店購買。購買時一定要索要發票、鑒定證書。現在所有珠寶飾品都是一品一證,國家授權認可的質檢機構出具的證書都帶有“ CAL ”、“CMA ”的授權標志。為防止有些不法商家偽造、涂改、復制鑒定證書,購買珠寶飾品時可撥打鑒定證書上的電話或進入檢測機構的網站查詢。
相關鏈接:珠寶飾品消費常識
市場上銷售的翡翠有A 貨、B 貨和B+C貨三種。A 貨就是純天然的翡翠,價值高貴。B 貨就是將質地、成色差的翡翠,使用化學藥品進行清洗,并充填處理的翡翠,使其看上去成色好。 B+C 貨就是將成色差的翡翠經過清洗、填充后再染色。珠寶飾品鑒定機構出具的證書上標識的A 貨就是純天然的翡翠,對 B 貨和B+C 貨只標“處理”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