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之所以在中國大行其道,首推中國人消費能力的提升,而國人崇尚超能力消費的心理也在其中推波助瀾。繼美國和日本之外,中國號稱已成為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費市場。這一頭銜的到來,不知應該是喜還是憂。顯然就人均收入而言,中國這個第三的頭銜還是沉重了些。同時,奢侈品消費中的誤區也明顯存在,例如關于LV保值的神話。而據媒體報道,LV中國公關部的人士也否認了這一說法。據其介紹,LV產品在中國每年的提價,主要是考慮到了關稅、人民幣匯率等因素變動而采取的價格措施。另一奢侈品的人士也承認,不定期調價是所有奢侈品品牌的共同做法。另外,LV的產品分為永久性以及限量版兩種,即使所謂的“保值”也只限于后者。
雖然媒體經常刊文指,高端奢侈品可以不受經濟周期的影響,但相信這只是本輪經濟繁榮的時間太長,以至于大家淡忘了蕭條時候的情形。從較長的周期考察,奢侈品一般只能在經濟進入非常繁榮的時期才會獲得較多的購買力支撐,而一旦經濟不景氣,其消費將大打折扣,即非必需消費品會首當其沖受拖累。在經濟嚴重不景氣的情況下,即使高端奢侈品也不能例外。2008年全球富豪身家急劇縮水,其在高端奢侈品的消費也迅速減少,連英國女王也賣掉直升飛機,今后有必要時再考慮租用。因此,如果還有人對奢侈品以及奢侈品公司抱幻想,破滅是遲早的。股價走勢上,即使在2008年中期之前(即全球股市暴跌之前),世界上最大的13家奢侈品牌的股價就已經下跌了29%。
中國人在法國商店瘋狂購物,一舉打破巴黎機場消費額紀錄的消息,相信已經傳遍了全世界。中國人的消費能力令人刮目相看,據悉,巴黎的奢侈品店也專門配了華人店員,但國人的暴發戶形象始終未能去掉。特別中國的基尼系數早已超過了警戒線水平,并連年爬升,貧富懸殊越來越大。畸形消費的背后,是拉得越來越開的財富差距。故中國人在外的大手筆購物,并不是“為國爭光”的表現,反倒令人對社會的公平性有更多的擔憂。
看著不少國人非常辛苦地購買這類奢侈品,同時打著“保值+形象”的算盤,如果在危機深化后的某一天,陡然發現原來LV也會降價的話,不知會作何感想。同時,價格比較也發現,LV手袋在法國購買最便宜,若要加上退稅等因素,和上海價差在2000元左右。相對消費能力低的國內市場其銷售價更高,這種情況確實有點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