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從事首飾設計工作十幾年,始終堅持走商業設計道路,目前在深圳珠寶設計領域中,能夠成為企業中堅力量大多數是經過長期在企業內部工作學習,積累豐富的工作經驗在首飾制造工藝,市場營銷有一定的認識,熟悉目前國內首飾企業的運作的設計師。這些都需要時間的積累,而國內在人才培養上起步較晚,開設的專業與企業的實際需求相差甚遠,甚至脫離,目前深圳大多數的珠寶設計師還停留在“繪圖”角色上,更多是外觀的設計變化,事實上首飾設計的要求首先是動手創作能力;起版(制作樣板),雕蠟等,在學校的實驗室大多進行金工或雕金專業等,與目前國內加工工藝有很大區別,教育與產業沒有更好的結合,不過隨著珠寶產業的發展也看到國內的院校也相繼改革將教育與產業真正的做到產學結合。
在首飾設計界,通常有人分為“學院派”與“工廠派”之爭,“學院派”指的是全國各大院校開設的首飾設計專業畢業的從業人員。例如:北京地大(珠寶學院),武漢地大(珠寶學院)九十年代初成立珠寶學院,99年招收專科生,2001年轉為本科生。北京服裝學院開設的裝飾藝術設計專業,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首飾設計專業,上海同濟大學,清華美術學院到深圳本地區深圳職業技術學院95年開設珠寶首飾工藝設計與鑒定專業和番禺職業技術學院的首飾工藝與珠寶鑒定專業等等,通過系統的對工藝美術及金屬工藝,寶石知識的學習掌握了一定的珠寶首飾設計及寶石鑒定等方面的專業理論。“設計與制作結合,藝術與技術結合,學研結合”的辦學方針也是目前多數專業院校的辦學方針。
“工廠派”是指非專業院校畢業,而是從美術專科院校畢業,本身有一定的美術基礎教育,有扎實的繪畫功底,通過進入到珠寶首飾工廠內親身工作,接觸到港臺成功的商業設計,傳統的師徒制,從學徒做起,也是最早接觸到真正首飾加工流程;從臨摹蠟版(樣版)著手,經過3—6個月的臨摹,逐步掌握商業首飾的構造與特征,再加上師傅的指點,1—2年基本可以獨立設計,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眾所周知,香港珠寶在世界珠寶業具有絕對的影響力,精湛的工藝;成功的商業化設計,國際化的貿易地位。香港早期培養了大批的專業設計人才,在70年代初一些首飾設計師是從鐘表,玩具等其他行業轉入珠寶業中,設計無界限,了解其工業原理就可迅速轉入,就是在今日,四十—五十歲的香港設計師或制版師依然活躍在行業中,我個人認為香港的首飾設計最大的成功就是通過系統的商業訓練,能夠把設計師培養成一個在加工工藝,動手能力,成本核算等方面合格的設計師,不可否認這些都需要長期的工作經驗積累。我的身邊就有許多這樣的香港設計師朋友,從十六歲入行做學徒工作至今工作三十年,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這一類設計師大體分布在廣東;番禺,花都,順德,中山,深圳等外資生產廠家,由于90年代香港珠寶業將生產基地遷至深圳,番禺等地,也帶來了大量先進的設計,生產技術力量。
“工廠派”這一類設計師由于入行門檻較低,主要通過自身的努力與悟性取得成功,吃苦耐勞成為這一群體的基本特征,在商業設計方面更為成熟,但其弊端是缺乏在設計上深遠的思考及對藝術設計的深層次的理解。
我個人認為,設計無門派無國界之分,有人把它區分開來,未必是一件壞事。關鍵是做為設計師的自身心態,在了解到各自的優勢與不足,如何來相互彌補取長補短,這才是真正目的,院校畢業生接受過專業的教育,但由于畢業不久對于首飾行業內部的運作,生產工藝等方面了解甚少都需要時間去摸索,而工廠內部成長起來的設計師可以從畢業生處學習到獨特的藝術設計思維與構思,二者相輔相承,互學所長才能各方受益。
在深圳乃至珠三角地區的任何一家珠寶首飾公司,都可以看到多元化的設計師背景;專業院校生,自學成才者,資深設計師等等,大家共同在一個空間生活學習,有競爭,有壓力關鍵如何將壓力轉化為動力才是根本。從我個人觀察了解目前在企業內部挑大梁比較出色還是非學院派居多,而專業院校的畢業生經過幾年的工作經驗積累,正在成長起來,逐步成為企業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