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收藏的估價1.2億的奇石“雛雞出殼”
這就是聞名中外的億元奇石“歲月”
古人曰:“石通天性”,中國是一個愛石之國,它源于遠古,始于秦漢,興于隋唐,盛于宋、明、清。翻開中華石文化的歷史長卷,有上古神話中的女媧煉石補天、有先秦史的和氏璧之爭、有唐代身居相位之尊的牛僧孺甚至到了“游息之時,與石為伍”的境地。中國石文化歷史悠久,可謂源遠流長,經久不衰。
奇石研究愛好者王科告訴記者,陜西境內流經的各系河流中,蘊藏著漢江石、涇河石、黑河石等豐富的奇石資源,它們經過億萬年間水流、泥沙的反復翻滾沖刷而成。自上世紀八十年代“玩石”興起后,陜西眾多“石友”深入秦嶺巴山、涇河、漢江岸邊和溝壑水溪中挖掘新的陜西石品種。
奇石是一種資源,如同寶石一樣是國家的財富,也是極具升值潛力的一種收藏品,它具有一般商品所不具有的雙重性價值,既是“石友”的有形資產,又能成為增值的無形資產。據他了解,陜西奇石價位不是很高,涇河石20-40厘米目前價位在千元之上,萬元以下,一方13×12×20厘米的“王”字涇河石,出手價為1.3萬元,一款石面神似仙女凌空飄舞,命名為“飄飄欲仙”的漢江石,出手價為20萬元,足以說明它的魅力無窮。
眾所周之,奇石收藏是一項高雅、文明、時尚的藝術發現與審美活動。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們追求自然、和諧的理念逐漸形成,奇石收藏隊伍不斷壯大。人們不僅從奇石收藏過程中得到興奮與快樂,同時也看到并不斷得到奇石收藏本身帶來的巨大的經濟利益和升值空間。
一位石友說,作為奇石來說,從古代到現代,它是一種文化,既是一種先進的群眾文化,又是一種大眾的通俗文化。從收藏角度來講,檔次也不一樣,有錢人玩的是高檔,以石養石,增值比較快;沒錢人可以自己去河里岸邊揀,陶冶情操。據他所知,陜西省觀賞協會一位“石友”收藏的一塊輪廓很像毛澤東同志,命名為“一代偉人”的黃河石,報價60萬元。
在奇石界較有名的“歲月”,這塊奇石約為成人拳頭大小,酷似一位西洋老婦人頭像,鼻子、嘴巴、額頭上的皺紋、頭發宛如真人,由三色瑪瑙形成面容,黑色瑪瑙形成五官,慈善安詳與現代老嫗形象巧合天成,要價竟高達1億元;一塊石面為一只色澤淡黃的毛茸茸小雞伸頭欲出,嗷嗷待哺的“雛雞”奇石,報價也高達960萬元。
據記者了解,藏石、賞石、玩石的雅趣悄然流行,收藏品市場出現一股“石熱”,目前陜西省奇石俱樂部達10家之多,個人石館也近300家。那么,如此之多的石頭,我們如何鑒賞呢?記者采訪了陜西省觀賞石協會理事王先生,他告訴記者,“奇石”是中國文化的歷史“瑰寶”,石頭的形神意蘊是由天然締造而成,圖形比較模糊,不可能有絕對清晰紋路,如果石面圖案過于清晰,肯定是通過硫酸蝕上去的。奇石品相好,主要在于石面的字或圖案處于正中,石質比較細膩潤滑,如同上了一層彩釉。奇石的稀有性也是其本身極具收藏價值的重要因素,人類藝術的最高處也就是再現自然,而奇石之“奇”的根本性緣由是其“天然生成”,不可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