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股市明顯回暖的趨勢重新點燃了人們的投資理財熱情,細數一下人們熟悉的理財產品就會發現,"風水輪流轉"的俗語同樣適用于理財市場,去年賺錢的今年可能開始賠錢,曾經的冷門可能變成了熱門,理財市場正在重新洗牌,買啥能賺錢呢?
股基債基"大變臉"
因為股票型基金賠得一塌糊涂,去年12月,市民蘇小姐決定把6000元年終獎買成債券型基金,因為聽很多朋友說買債券型基金賺了錢,去年全年的收益一般在10%以上。"昨天打開賬戶一看,傻眼了,我買的易方達穩健收益A,6000元已經變成了5870元,穩健的債券型基金咋還能賠錢呢?真是搞不懂。"蘇小姐有些沮喪地告訴記者。
工行大觀園支行理財師唐威軍介紹,其實債券型基金同樣有風險,只不過比股票型基金的風險要小,債券型基金一般投資于央行票據、企業短期融資券,去年底以來,央行票據發行量減少,導致債券型基金的可投資范圍減少,加上央行多次降息,收益率下降甚至暫時性的賬戶虧損難以避免。
與債券型基金萎靡不振相伴的是股票型基金近期的迅速反彈。中國基金網2月12日的統計數據表明,今年以來,股票型基金收益最高的達到33%,收益在10%以上較為普遍。盡管股市反彈能否持續尚難預料,但業界普遍認為股票型基金今年會改變去年的暴跌趨勢,有望給投資者帶來收益。
銀行理財迅速降溫
多次降息后,在一些銀行官方網站上,記者看到了"關于變更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的公告"。由于理財市場投資品收益率大幅下降,按照理財產品說明書的約定,銀行根據存款利率變動及資金運作情況可以不定期調整預期年化收益率,調整后的短期理財產品、滾動型超短期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一般在1%-2%之間。
事實上,2008年一度火熱的銀行理財市場在降息后冷卻下來,由于降息預期仍然懸在頭頂,不少銀行大幅減少了新產品上市的頻率。
養老險危中見機
"危機之下,人們消費變得更為保守,但保險產品的銷售并沒有受到影響,傳統壽險產品如養老險反而出現熱銷,我們分析,人們投保養老險時,并不把它看作普通意義上的消費,而是在危機之中更感受到有必要早些為將來、為退休后的生活做打算。"對于今年各家保險公司紛紛迎來"開門紅",平安壽險濟南分公司總經理潘亮這樣說。
2008年一次性交費的投資理財型保險曾經熱賣,但金融危機的影響讓人們更理性地看待保險產品,不再靠它發財,而是回歸保障。不僅僅是養老險,教育金險、重疾險等保障型保險都有趨熱跡象,長期繳費、終生保障的保險產品比一次性交費產品更受青睞。市民王小姐告訴記者:"多虧4年前就買了一份組合保險,疾病、養老都有了保障。因為每年都要交給保險公司1萬元,我至少有4萬元錢沒有進入股市,其余的錢全買了股票,目前縮水一半。"
黃金市場值得期待
與2008年的"高開低走"不同,2009年以來黃金市場再度走牛,2月12日晚,紐約市場金價達到945美元/盎司,上海黃金交易所的交易價格達到206元/克。就在一個月前,紐約市場黃金價格不過800美元/盎司,上海黃金交易所價格為179元/克,黃金投資的賺錢效應再次顯現。
國際經濟形勢不容樂觀,黃金為何能夠走出獨立行情,并于2月11日創出2008年下半年以來的新高?山東黃金集團有關專家認為,正是經濟的疲軟使人們對黃金避險功能的信心繼續增加,大量國際游資進入黃金期貨和現貨市場,從而抬高了金價,目前金價還沒有見頂的跡象,近期有望沖擊1000美元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