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業面積達3000平方米的珠寶交易中心內冷清異常,除一、二樓目前僅有的七八家店鋪依然在營業之外,其余的數家店鋪早已關門,這使得汪先生有了時間喝功夫茶,做了8年珠寶生意的汪先生也開始考慮是否需要另謀生路了。沈城珠寶銷售再次遇冷,究其根本,除了“上游”供貨商施加給經銷商的巨大壓力之外,更多的還是消費者攥緊了自己的“荷包”,或更傾向于購買黃金等具有保值甚至增值空間的“硬通貨”。
銷售遇冷
昨天下午,記者來到了沈陽中街步行街西側的“黃金、珠寶”一條街,隨意走進一間店鋪,工作人員熱情地招呼著記者挑選飾品。寬敞的店內,寥寥可數的顧客均把目光鎖定在黃金類商品上;而店內的鉆石、玉器等珠寶類商品則幾乎無人問津。“這樣的場面不是一天兩天了,即使春節前后也沒見好轉。”工作人員說,雖說人們向來對黃金商品有著強烈的購買欲,但珠寶商品如此遇冷她也是首次遇見。“往年,尤其春節前后,珠寶類商品因為可以成為饋贈親友的佳品,一定會受到青睞。”但從去年中期直到現在,卻一直未見好轉,今年春節銷售量同比下滑超過90%。
在另一間大型黃金、珠寶店內,同樣的場景也出現在記者的視線中。根據該店的統計,往年春節前后該店珠寶類商品平均日進款額能達10萬元左右,而現在卻只有萬余元。
風光不再
在珠寶交易中心內,記者見到今年35歲的深圳人汪先生。從記者進入汪先生50平方米左右的店鋪開始,一個小時內,除了偶爾可以接到二級代理商打來的電話之外,沒有一名顧客光臨。汪先生2000年入行,因為腦子活、家底厚,加之市場行情始終看漲,極短時間內他便取得成功。2006年,他看準北方市場潛力,“之所以選擇沈陽,是因為我們打算進軍東北市場。”
在很短的時間內他所經營的品牌就獲得了消費者的認可,他也賺得盆滿缽滿。不過,去年5月份過后他就感覺到銷售額與日遞減的壓力。他說,珠寶銷售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就是先款后貨,而且概不退換。雖然拿貨價通常只有銷售價的2折左右,但是對于高價位的珠寶類奢侈品來說,珠寶類的貨款也不是什么人都承受得了的。銷售量下滑就導致資金鏈緊繃,“以千萬元左右的珠寶生意講,周轉資金至少要兩三百萬。”誰也無法保證哪類或者是哪個飾品銷量好,所以“大量壓貨”就成了頭等忌諱的事兒。
同時,來自“上游”供貨商的壓力也不可小覷。汪先生說,玉石類商品在年前迎來了價格的亂戰,而“上游”價格混亂,也導致銷售商不敢盲目進貨,“去年就因沒有看準行市,我在高位買進400萬元的貨,結果貨到后,原材料的價格就降了,我立刻賠了50多萬元。”因為汪先生是代理商,廠家對他的銷售額度也有明確要求,“合同簽了,完不成任務就要收取違約金,而且年底的返點也沒有。”種種重壓已經讓汪先生“喘不上氣”。
等待輝煌
“我之所以要從事這個行業,也正是由于人們對珠寶的需求,而珠寶生意巨大的利潤也足以吊起任何人的胃口,我不會選擇離市。”同樣有著近10年珠寶銷售經歷的劉先生認為,雖然目前珠寶類奢侈消費品銷售進入了低潮,但這只是暫時現象。他說,沈陽作為東北三省的經濟中心,具備著足夠的消費人群。而且,珠寶類產品也具有特殊性,“奢侈品就是奢侈品,無論進貨價多么低,也絕非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真正的大經銷商是可以抵御暫時的銷售低谷的。”
劉先生分析,珠寶的巨大利潤空間的確吸引了一批人盲目入市,其中一部分人屬于一夜暴富,并未深諳其中規律,有的甚至想以小搏大,“沒有足夠的資金作為后盾,是很難做得起這個生意的。”所以,劉先生認為真正的“強者”一定會笑到最后,隨著經濟的逐漸回暖,珠寶業必將再次受到消費者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