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金融危機開始“襲擊”拍賣市場,中國藝術(shù)品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但其中的精品還是受到了投資者的追捧。11月4日,一件估價為10萬至15萬英鎊的中國西漢時期的黃玉帶鉤,在倫敦佳士得的秋拍中,經(jīng)過激烈競爭,成交價達到了82.525萬英鎊,創(chuàng)造漢代玉器拍賣的世界紀錄。
中國的帶鉤始見于春秋時代,早期多為銅制,春秋戰(zhàn)國之際可能已有了玉帶鉤。漢代的玉帶鉤發(fā)現(xiàn)不少,此次拍賣的這件帶鉤,漢代的玉匠大膽運用“S”形,表現(xiàn)出鳳鳥的動態(tài)美,采用鏤雕、淺浮雕和淺線陽刻等多種技法相結(jié)合,把鳳鳥的清麗柔媚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給人以動感,極富藝術(shù)感染力。
陳仁濤為上海富商,生于上世紀初,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期病逝于香港,因收藏有“國寶金匱直萬”,名齋曰“金匱室”,自號“金匱室主”。在2007年的拍賣中,香港佳士得推出的清雍正“粉彩過枝福壽雙全碗”以5021.28萬元港幣成交,就是香港藏家陳仁濤的舊藏。在陳仁濤之后,這件帶鉤歸德國收藏家馮·奧特森男爵夫婦(Baron and Baroness von Oertzen)所有。
同樣是來自馮·奧特森男爵夫婦的收藏,一對戰(zhàn)國時期的白玉龍形玉觿,估價5000至7000英鎊,成交價則達到了97250英鎊。玉觿最初是隨身攜帶,用以解結(jié)的工具,后來成為佩飾,表示成人的象征。這對玉觿上有玉沁,為扁平體龍形,龍張口露牙,下唇后卷,圓眼,云形耳,長角卷曲并回鉤,四肢騰空,一腿上翹于背部,尾尖長,多處鏤空,陰線刻劃細部。
隨著近年來明清玉器價格的上揚,許多投資者開始將眼光聚焦到古玉上,并越來越認識到其具有的保值、升值的作用。然而,許多傳世古玉早就被各級文物部門鎖入“深宮”,偶有漏網(wǎng)之魚,也已被成千上萬的古玉淘寶者納入囊中,貨源緊缺的結(jié)果是贗品泛濫。造假者一般采用熏、烤、燒、煮、炸、蝕、沁色、酸蝕等工藝做舊。由于玉器石料本身就是“老”的,因此僅憑其皮殼和包漿來辨別真假確實困難,極易為其所騙。
綜觀目前能拍出天價的古玉,無論是淺浮雕、透雕,還是陰線刻劃,均琢制得精益求精,其中的“漢八刀”和雙溝碾法(又稱“游絲毛雕”)目前更是難以模仿。從近年來的拍賣市場上來看,名家專場玉雕拍賣紛紛面世,其中的古玉更是流傳有序,這也為投資者創(chuàng)造了好的淘寶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