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國國際珠寶展的召開,推動了國內珠寶業的發展。在目前眾多行業遭受經濟寒流沖擊之時,鄭州市的珠寶行業乘此風從中尋求閃耀蝶變。
鎮定蝶變:調整策略 迎接挑戰
鄭州市金鑫珠寶城某負責人介紹,國內珠寶業銷售多以內銷為主,近幾年珠寶業經歷了一個很好的發展周期,珠寶消費總量正在逐年增大,因結婚形成的剛性珠寶消費已成為珠寶業發展的一大支撐。只要內部需求不集體性下降,金融危機帶來的消費不足,投資退出等情況將會得到平衡。
俗話說只有淡季的頭腦,沒有淡季的市場。該負責人說,面對市場需求的變化,需要應對的是適時調整產品策略、品牌推廣策略等,挑戰下恰恰隱藏著巨大的機遇。
就珠寶行業內部而言,黃金消費比重的增加是伴隨著一定經濟因素的,同時是消費者尋求保值概念的一種消費心理的體現。鉆石鑲嵌、珍珠、鉑金首飾與黃金首飾有相同的消費群也有不同的消費群體,黃金的保值功能確實在消費者心中有一定影響力,但鉆石首飾的情感意義仍然無可替代,珍珠、鉑金首飾針對不同的消費人群也有自身的優勢。
沉淀蝶變:精心籌備蓄勢待發
鄭州元亨利珠寶的新店將于近日籌備開業。選擇這個時候開張新店,元亨利董事長謝宗選自有主張。
謝宗選說,近日國家的4萬億投資計劃和一系列的救市政策出臺已經明顯緩解了經濟危機帶來的連鎖反應。這時應該做好自我籌備和沉淀,以面對今后的經濟狀況。
珠寶品牌的培養需要長期規劃,不能因為一時的經濟危機而放棄市場,要繼續培養品牌實力,待經濟復蘇時才有機會更好發展。現在珠寶已經不再是以往消費觀念中的高檔奢侈品,結婚喜慶時、有紀念價值的日子、表達心意,珠寶已經成為衣食住行之外的常見消費品。
近年珠寶行業迅速發展,證明了珠寶消費人群的明顯增多。謝宗選認為,珠寶也應該進行“可持續發展”,形成有長期發展性的方向,而珠寶品牌的可持續發展就是要注重品牌文化的沉淀。“元亨利”三字源于《易經》,元亨利珠寶是中國的本土品牌,因此對中國的珠寶文化更為注重,希望能借助本土珠寶文化的宣傳鞏固品牌實力。
團結蝶變:集中整合 抱團打拼
鄭州市兩大珠寶交易平臺錦泓國際珠寶交易中心和江山珠寶城先后開始招商,傳達了河南珠寶行業團結應對經濟危機的信心。
錦泓國際珠寶交易中心和江山珠寶城兩家都意在打造中西部珠寶交易中心,成為中西部地區珠寶行業的品牌展示、產品采購、產品信息發布的廣闊平臺和集結地。錦泓珠寶交易中心一期工程8000平方米,江山珠寶城近7000平方米,大規模的投入表明了兩者對珠寶市場的信心與各自的雄厚實力。
錦泓國際珠寶交易中心副總經理楚育曾經表示,目前鄭州珠寶市場較為分散凌亂,應該把珠寶市場集中整合,才能凝聚起行業的力量,打造地域性的影響力,形成像深圳、上海、北京一樣的聲譽。凝聚了行業力量,面對危機時才能站穩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