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也叫“古董”。“古董”是指古代流傳下來的器物,可供了解古代文化的參考。“古董”也稱“骨董”,所謂“骨”取肉腐而骨存之義,意思是保存過去之精華;所謂“董”,即知道、了解,“骨董”即明曉古人多遺之精華也。“骨董”初見于唐代開元年間張萱的《凝耀》。當時“骨董”二字系方言。“骨董”后演變為“古董”,直到清代乾隆年間,人們開始叫“古玩”。實際上“古董”、“骨董”和“古玩”是一個意思,只不過由于時代的變遷人們叫法不同而已。
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古玩市場日趨紅火、熱鬧非凡,無論是著名的北京潘家園還是上海的云洲商廈集市,每到周六、周日,這里是人山人海,擁擠不堪。筆者以為,古玩市場之所以有如此魅力,歸根結蒂是因為古玩市場好玩,同樣一件東西,在甲方手里或許并不在意,欣賞起來也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即便保存也是隨便一扔;而在乙方手里,卻看出許多門道,越看越喜歡,越看越有味道,甚至愛不釋手、形影不離。如2002年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有一件清雍正“粉彩蝠桃橄欖瓶”格外引人注目,據有關人士介紹,同時期這類花瓶多以青花設計,粉彩設計花瓶尚屬首次發現。橄欖瓶表面點綴著象征福壽的桃與蝙蝠,做工精致、細密。幽雅的瓶體上繁華碩果的設計體現了粉彩作品魅力。有意思的是:這只罕見的清雍正粉彩蝠桃橄欖瓶,曾經在美國一位前國會眾議員家里,但被毫不在意地改制成臺燈的燈座。不知過了多少春秋,這家人打算把祖父及父親放在老家的一批古董拍賣時,拍賣行專家才無意中發現這個沾滿塵埃的寶貝。這只瓶蘇富比的估價僅為1500萬港元,結果上拍時,各路買家你爭我奪,以4150萬港元成交,買家為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張永珍女士,后張永珍將此瓶捐贈給上海博物館。
實際上,造成這一狀況主要是對藏品的價值認識上有偏差。在藏界糾紛最多是藏品的真真假假;有時藏家一念之間,糞土與珠寶顛倒,拱璧與垃圾混淆,買賣之間可謂殺機四伏。至于一件藏品,甲方鑒定為真,乙方鑒定為假,丙方鑒定吃不準的事恐怕比比皆是。如1996年,浙江杭州某拍賣會推出的《張大千仿石溪山水》,紹興中澳紡織公司以110萬元買下此作后,由于拍賣行和買家對作品真贗各執一詞,拍賣行拿出謝稚柳鑒定的憑據,買家拿出了徐邦達鑒定的結果,從而引發了一場轟動海內外訴訟,并從杭州地方法院一直打到了北京高級法院,最初原告敗訴,但原告不服,將此案上訴至北京高級法院,隨后法院召集全國知名鑒定家對此張畫進行了鑒定,結果一致認為是贗品,法院改判原告勝。對這一結果被告也極為不滿。同樣,記得上世紀90年代初,吳冠中就《炮打司令部》的畫告上海朵云軒和香港永成拍賣行假畫侵權案也是一樣,狀告的原因是上海朵云軒和香港永成拍賣行上拍了署名吳冠中的《炮打司令部》畫。這場曠日持久、馬拉松式的官司最終以公安局筆跡鑒定為準,最后吳冠中獲勝。但法院判歸判,上海朵云軒和香港永成拍賣行卻不買賬,拒向原告吳冠中賠禮道歉。據悉,更讓人驚訝的是,花幾十萬元購買《炮打司令部》畫的買家并未就法院裁定為贗品而向拍賣行退貨。
最好玩的莫過于有的古玩商為了推銷自己的東西,往往會編織一個美麗的傳說、動人的故事、曲折的經歷,以此讓買家上當受騙。難怪有人說,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一個為人不知的故事,有的從藏品的誕生、散失、收藏、被否決、被拍賣,往往會演繹出一幕幕動人的悲喜劇,藏家若能身臨其境那是多么的好玩。但愿我們藏家能享受古玩帶來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