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初到最終的“章魚”
自然界里的花草蟲魚,是李淑嫻設計靈感的富礦。“魚搭配上彩寶,再去想象海底的生物,真是多彩多姿。”對于偏好把設計做得具更立體感的李淑嫻來說,張牙舞爪的章魚成了她設計造型的首選。初入設計領域,為了做一些與市場上已有造型不同的設計,李淑嫻就挑了自以為很有把握的章魚來做。但是落到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才知道是那么的不簡單。但正因為當時的“自以為是”,才有了那只從最初到最后的“章魚”。
當記者問到,難道你也曾養過章魚,“沒有,怎么可能。”李淑嫻毫不猶豫地回答到,“其實活生生的章魚并不美麗。怎么把章魚做得很細膩、精致,又能佩戴身上,這個是很重要的環節。”甚至是從來也沒有到海底世界去目睹章魚真面目的李淑嫻,完全是在自己的世界里面幻想著美麗的章魚。雖然沒有養過章魚,但早些時候李淑嫻養過魚。因為長期出國在外,導致魚兒餓死,抱著極為愧疚的心情,她決定再也不養魚,甚至是小貓小狗等小動物。雖然不養魚了,但魚依然還是李淑嫻設計的主要元素之一。
耗時半年,經過多次修改,李淑嫻對工藝師傅做出來的“章魚”還是沒有感覺。最后,她決定遺棄這只她最初認為最有把握的“章魚”。工藝師傅對此也深感苦惱,不知為何總是達不到李淑嫻的要求。
在經歷了第一次失敗之后,李淑嫻并沒有放棄可塑性很強的章魚造型設計。而當她第二次進行章魚設計的時候,這只“章魚”就成了她個人收藏的非賣品。“因為它達到了我的要求,這種東西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把它量化了,就失去原本的價值。”在李淑嫻看來,這只章魚是她自己的無價之寶。這是一只通體鑲嵌紅寶石,懷抱著一顆珍珠,觸角很細致,活靈活現的“章魚”。
從失敗到成功,“章魚”讓李淑嫻體會到了創造過程的酸甜苦辣。“創作過程,有時候是讓我最煩的一件事情。因為有時候,可能會揉掉好多紙,明明就想得出來,卻偏偏畫不出來;有時候絞盡腦汁,卻又不如預期;但有時候又是靈光一現,馬上能把它畫出來。設計創作的過程,就是反反復復的這種狀況。但可以確定,一件好的東西,真的是要花時間的。”這應該也是這只非賣品“章魚”的另一個價值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