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月初進行的香港蘇富比秋季拍賣會上,乾隆帝御寶交龍鈕《乾隆御筆》白玉璽以6338萬港元成交,刷新白玉世界拍賣紀錄,無疑成了最近拍賣市場上最熱的新聞。而在內地即將舉行的2008年秋季拍賣會上,“乾隆玉”也將現身中國嘉德等眾多拍賣行的拍品之列。在全球性金融風暴的陰影下,白玉卻和股市上的眾多垃圾股相反,用眾多好作品和傲人的成交價證明著自己依然是只“優質股”。
美玉無價
如今,很多人都已經牢記了6338萬港元的成交價,但有很多人并不知道這件玉璽背后的故事。它是由法國吉美家族收藏的。愛米爾·吉美是著名的人道主義者、慈善家以及收藏家。他生于1836年,是法國里昂一工業家的后裔,于1889年為亞洲藝術打造了一所至今仍享譽國際的博物館——法國吉美博物館。在這次香港蘇富比拍賣會推出的乾隆皇帝的重要玉璽是由吉美本人將吉美博物館捐贈給法國政府之后的個人收藏,并在其家族經過了一個世紀后首次出現在國際拍賣場上。
這件玉璽是乾隆帝在繼位初期制作的重要寶璽之一,其玉璽執白玉質地,極為通靈溫潤,通體潔白致密,而且體量碩大,印面達到12.5厘米,是所有乾隆帝名號璽中最大的一方,最終的成交價格也超過了之前5000萬港元的估價。而另外一件估價在500萬~700萬港元之間的清乾隆《御寶交龍鈕白玉璽》最終也以3762萬港元成交。如此傲人的成交價不僅說明了藏家對于皇權拍品的珍愛,同時,也用事實證明了白玉的地位。
中國人愛玉由來已久,“玉”字始于我國最古的文字商代甲骨文和鐘鼎文中。在漢字中,從玉的字近500個且大多珍寶等都與玉有關,如今,作為中華民族的國粹之一,人們還開始看重玉“性溫婉而不易得”的品質。
在近年來的拍賣會上,玉器一直都是不可或缺的亮點。在即將舉行的2008年秋季拍賣會上,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的瓷器玉器工藝品專場中,玉器部分估價為130萬~180萬的“清乾隆白玉獸耳活環仿古四足爐”就是此類拍品中的點睛之筆。
翻看近幾年國內外的玉器成交記錄,創出高價的幾乎無一例外都是“乾隆玉”,目前玉器拍賣排在前十位的大部分都是乾隆玉器。因為乾隆年間制作的玉器以玉質之佳、琢工之精、器形之美、產量之高、用途之廣和品種之多而著稱,這一時期也是紫禁城宮廷玉器繁榮昌盛的頂點。這一時期的玉雕大多體大厚重,造型整齊對稱,創造了獨有的皇家氣派,造就了中國玉器工藝上的巔峰。所以西方在18到19世紀習慣直接稱清代玉器為“乾隆玉”。
“乾隆玉”借鑒繪畫、雕刻等工藝的成就,吸收了傳統的陰線、陽線、平凹、起突、鏤空、俏色及燒古等多種做工和外來藝術,加以糅合、創造,發展了具有鮮明時代特點的玉器藝術,以其精雕細刻、典雅華麗的風格而獨步一世。
“玉器時代”
人們對于“乾隆玉”的追捧還要從被稱為“玉癡”的乾隆皇帝說起。在歷代皇帝中,愛玉者莫過于乾隆。他不僅愛玉,還識玉、懂玉,甚至推動了清代玉作的發展,使其在工藝方面達到了巔峰,是個名副其實的崇玉皇帝。
乾隆帝愛玉成癮。他登基當年就在養心殿造辦處玉作之外又設立了內廷如意館,以加工、改制玉器為主,由他親自督辦。對宮廷玉作人員的組成、工匠的選配及工匠個人的技術水平,事無巨細,他都親自過問。在加工重要玉件時,從畫稿、制木形到加工成品,他都要逐步審查。一旦有滿意作品,還要題詩吟詠,鐫刻其上,常有錦上添花之妙。在他一生所作的4萬余篇御制詩文中,詠玉之詩多達800余首,記錄了他對古玉的描述考證及對“時作玉”的品評。目前故宮博物院館藏的數萬余件玉器也大多是乾隆皇帝在位的60年中制作和收集而成。據說當時乾隆會把珍愛的玉器收藏在一種叫百什件的盒子里,每件玉器都有它專用的小格子,格子的形狀與玉器完全吻合。而乾隆的每一個兒子也都被他以玉器的名字命名。
乾隆時期的玉器大致能以乾隆二十四年為界分為兩個階段。乾隆早期的仿古器大多因料而制,造型和紋飾皆以法古為主,融入部分清代風格。直至乾隆二十四年,平定了新疆地區準噶爾部和回部后,和田美玉開始大量進入宮廷,尤其是適合琢制器皿的玉料,充足的玉料使宮廷開始大規模生產玉器。
在一張公元1767年、大清乾隆二十八年新疆地區的春季進貢清單中詳細地記錄了當年新疆地區玉料進貢的數量、種類和重量。僅這一次,就有和田貢玉79塊,葉爾羌河貢玉95塊,總重量達500多斤。而回部每年春秋都要向朝廷納貢玉料至少4000斤。
有了充足的原料,乾隆帝開始著手制作大型玉器,從乾隆三十年至五十年,先后制作了千斤以上的玉器近10件,如“大禹治水圖玉山”等。這一時期的玉器品種激增,大型陳設玉不斷出現,主要包括“仿古玉”和“時作玉”兩大類。清中期治玉技術雖已達巔峰,但卻始終無法創新,乾隆帝對此始終耿耿于懷,便開始革古更新,從玉器的造型和工藝上尋求突破,并從他最愛的漢代古玉中尋求靈感,創造出敦厚樸拙的玉器風格,極具中國遠古文化神韻,形成了讓人們“頂禮膜拜”的“乾隆玉”。在如今的拍賣市場上,頻頻奪魁的大部分也都是這一時期制造的仿古陳設玉和玉山子等。
新“玉器時代”
雖然到上世紀90年代,玉器特別是白玉并不很受人重視,但扎根于中國人血液中的玉文化情結卻始終沒有消失。所以,在短暫的衰落之后,中國的白玉文化在新世紀迎來了史上的又一次高峰。尤其是近三四年里,玉器收藏的火爆程度已成為繼房產、股票、字畫、黃金之后的又一投資熱點。據業內專家評估:新疆和田玉在近10年里,價格至少上漲了500倍。
盡管近期全球經濟形勢低迷,但從中國最大的白玉市場——揚州玉器廠的現狀說明,由于白玉起點材料的堅挺,終點優質玉器價值的穩固,相比黃金的不可確定性和股市、房市的巨大風險,收藏、投資白玉已經成了一種新的價值取向,讓很多事物變成“垃圾股”的金融風暴卻促使藏玉成了熱點。
新玉尚且如此,傳承有序的古玉價值自不必說,而且,中國的玉文化也開始對國際社會產生了影響。在近幾次的香港拍賣市場上,玉器成交價不斷創新高,而買家中有不少都是外國人。
收藏玉器之所以能引起全球性的關注,保值增值自是原因之一,但同時還有文化和思想層面的原因。就像觀復博物館館長馬未都曾說過的:“人類最高境界的追求一定是文化上的,當文化追求可以用金錢量化時,也就達到了極致狀態。文化本來是不可以量化的,但通過藝術品可以實現,這其實也是藝術品收藏最有魅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