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明初 青玉雙螭盞托
明 青玉人物花口高足杯
明代的生產力有很大發展,城市手工業、商業繁榮,玉器制造也相當發達。這時玉雕的趨向是進一步走向世俗化。明代程朱理學泛濫,道教以及民俗信仰深入民間。人們要求社會安定,祈求神靈保佑,以獲得今世的榮華富貴。這種社會要求反映在工藝領域就是吉祥圖案大為盛行。明代玉器的吉祥圖案有八仙、三星等神仙,壽、喜等文字,桃、靈芝、梅、竹、蘭、鹿、鶴、鴛鴦等動植物,以及龍、鳳、螭虎、角端等瑞獸異禽。吉祥圖案有時成為主題圖案,有時做裝飾點綴,表現出吉祥圖案的普遍性與深入性。
明代因喝茶飲酒之風彌漫,致玉制壺杯出現,并與日俱增,此種玉雕最富于時代感。同時,繼宋之后,明代藝術仿古之風逐漸形成,影響到玉器生產上仿古玉昌盛。仿古玉濫觴于宋,盛行于明清,主要以青銅器和古玉器為祖型加以改造琢成。
明代書法繪畫藝術進一步影響了工藝美術的發展和提高。此時,玉器工藝也或多或少受到文人畫的某些影響,碾琢寫意山水和詩句、款識。這種反映文人趣味的玉器,前代是不見的。玉器與社會文化生活的關系也日臻密切,文人在書齋作畫、書寫,往往也使用玉制文具或以玉做陳設裝飾。
明代統治者為鞏固其封建統治,沿襲舊制在冠服制度上用玉來標志等級貴賤。與前代不同的是:系在官袍上的帶板用玉數量增加,皇帝、公、侯、駙馬和一品文武官員的革帶均以玉板做裝飾標志。
明代玉雕具有時代風格,刀法粗獷有力,出現“三層透雕法”,鏤雕十分精細。北京、蘇州、揚州是當時的三大玉琢中心。宋應星《天工開物》認為:“良工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蘇州的玉琢工藝在當時被推為全國之首,對明代玉器工藝的發展和提高作出了歷史性貢獻。明代中期以后,玉琢技藝發展更快,出現了不少琢玉大師,以陸子岡最為有名,由他琢制的玉器,稱為“子岡玉”。但明代玉琢在碾磨細研這最后一道工序上,存在“求形不求工”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