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刻面型
刻面型又稱棱面型和翻光面型,其基本特點是寶石造型由許多小翻面按一定規則排列組合構成,呈規則對稱的幾何多面體,刻面型琢型的種類很多,據統計達數百種之多,常見的也有二個多種,這些琢型根據其形狀特點和小面組合方式的不同,可分為四大類:
(l)鉆石式(Brilliant Cut)鉆石式琢型是目前運用最多的琢型。它起源于鉆石晶體形狀,也主要用于鉆石的造型,不過其他彩色透明寶石也多用此琢型,如紫晶、海藍寶石、橄欖石,紫牙烏,黃玉等。
現代圓鉆式琢型的設計思想非常明確,那就是:盡可能地表現出鉆石的“火彩”和“燦光”特點。至于保存盡可能多的重量,已退為次要考慮的方面。現代圓鉆式琢型始于本世紀初,由馬歇爾·托爾科夫斯基首創。他在1914年根據光學原理提出,通過減小圓鉆式琢型的冠角和亭角,可以增強亮度(實現“燦光”)。他設計的早期現代圓鉆式琢型在美國被廣泛采用,因此也被稱為美國理想式琢型。在馬歇爾的圓鉆式琢型的基礎上變化的,一般僅在翻面比例、臺面寬度和高度方面進行改進。
近20年來,現代圓鉆式琢型的發展日益完美,翻光面越來越多,而琢磨精度要求也越來越高。圖2中給出了幾種比較著名的現代圓鉆式琢型,當然,這些琢型一般只用于高質量的大塊鉆石。而現代鉆石式琢型除了圓鉆式琢型外,還有許多其他變型。這些琢型實際上仍然沿用了圓鉆式的尺寸比例和角度,只是腰形不同而已,這一方面是為了遷就原石的形狀特點,另一方面也使琢型向多樣化方向發展。特別是對彩色寶石的設計,目前經常采用這些變形琢型,以適應市場需求。
標準圓鉆式琢型是基本琢型,其他鉆石式琢型多由其變化而來。因此,掌握好圓鉆式琢型的特點,可以在設計中舉一反三,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玫瑰式(Rose Cut)玫瑰式琢型主要用于那些不完整的鉆石晶體(如板塊、尖角狀和一些厚度較薄的碎片)的設計。其出現時間可能稍晚于桌式,在18世紀達到鼎盛,近代用得越來越少,該琢型因其正面看上去形似一朵盛開的玫瑰花,故而得名。
玫瑰式琢型的主要特點是,上部由多個小面規則組成,下部僅有一個大而平的底面,看上去象個單錐體,這樣的琢型,對于“火彩”和亮度都不利,但其優美的幾何形狀和適用性仍有一定的吸引力。所以有時仍可以見到這種琢型。
在玫瑰式琢型中,荷蘭玫瑰式最為常見。這種琢型一般在上部中央有6個三角形翻面頂角相連構成一個正六邊形,六邊形周圍有12個或18個小三角翻面環繞。除了荷蘭玫瑰式外,還有一些其他玫瑰式琢型,圖5列出了部分常見的玫瑰式琢型。雙玫瑰型是單玫瑰型的變型,它的底部與上部對稱。歷史上曾有2顆名鉆:Florentine(137克拉)和Sancy(55克拉)就是被琢磨成雙玫瑰式琢型,這兩顆鉆石都來自印度。
(3)階梯式(Step Cut)階梯式琢型最大的特點是具有階梯狀的翻光面。其最典型的琢型是祖母綠式。該琢型由于常用于祖母綠寶石的琢磨而得名。由祖母綠式變化來的琢型很多,從正方形—長條形都有,這主要取決于寶石原石的形狀。
在階梯式琢型中,翻光面的數目和階梯數不是重要的,因為此琢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使透明的有色寶石表現出濃艷鮮亮的色彩,閃耀并不重要。因此,其享部比鉆石式深,而冠部相對較淺,且臺面比較大。正是因為階梯式琢型在面角比例上不象鉆石式要求那么嚴格,所以它在彩色透明寶石中應用很廣,可以適應各種形狀、大小的寶石原石的切磨,并且省料省工。目前它已成為市場上最常見的琢型之一。圖6所示的琢型是比較大的寶石常用琢型。
(4)混合式(The Mixed Cut)混合式琢型是指由前述幾種琢型混合而構成的琢型。其冠部可以是鉆石式,也可以是階梯式,享部也是如此。
混合式琢型適用范圍很廣。它的優點就是兼有鉆石式和階梯式兩類琢型的長處,并且造型上不局一格,變化多樣,適用性很強。因此它既可以用于鉆石,以充分體現鉆石的“燦光”和“火彩”,也可以用于其他彩色寶石,以體現有色寶石濃艷的色彩,有時還可兼頤寶石重量和閃耀(如巴利奧鉆式)。總之,混合式琢型在使用時十分靈活,可以有利于設計師和寶石工匠們盡情發揮其想象力和創造力。不過,混合式也有一個缺點,就是琢磨的難度較大,不適于大批量生產,只適合用于一些高檔寶石的設計和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