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主辦的上海2008華人收藏家大會將于10月8日召開。大會組委會最近對國內外有聲望有影響的收藏家、藝術家及藝術機構負責人進行了系列訪談。受訪者結合自己的收藏經歷,從各個角度暢談了自己對收藏的認識和收藏知識,是難得的“收藏經”,對廣大收藏者尤其是初涉此道者頗多啟迪。
王世襄(北京 著名收藏家、中央文史研究館研究員)
收藏不單靠眼力、靠自己愛好,錢財對收藏也十分重要,我的家庭背景和個人經歷,說明我根本不具備收藏家的條件。長物可能很珍貴,也可能只是一把破笤帚,我的長物多接近后者。這些長物,有的或許有研究價值,有的或許有欣賞價值,但未必有經濟價值。所以我從來不承認自己是收藏家。
我沒有收藏書畫,沒有收藏瓷器,沒有收藏玉器,更沒有收藏青銅器,因經濟所迫,對這些都不敢問津。只是用幾元或十元的價格,掇拾于攤肆,訪尋于舊家,人舍我取,微不足道。我過去只買些人舍我取的長物,通過它們來了解傳統制作工藝;辨正文物之名稱;或是坐對琴案,隨手撫弄以賞其妙音;偶出把玩藉得片刻清娛。在浩劫中目睹輦載而去,當時我能坦然處之,未嘗有動于中。由此頓悟人生價值,不在據有事物,而在觀察賞析,有所發現,有所會心,使上升成為知識,有助文化研究與發展。這是我多年來堅守自珍,孜孜以求的。
陳佩秋(上海 著名書畫家、鑒定家)
現代科技的發展對于文玩的鑒定很有幫助,比如瓷器的鑒定,就可以使用科學儀器,來確定它大致的年份,而書畫的問題比瓷器要復雜。現在你到市場看,有如此多的畫家,有如此多的作品,還有大量的偽作問題。偽作不是現在才有,古已有之。米芾就說,李成的畫看到300件但只有2件是真的,吳道子的畫就沒有看到1件真的。對于書畫鑒定,我們還是要有嚴謹的學術態度,F在學院里畢業的學生,寫文章可以,但一看到真實的東西就不行,雖然有款式、圖章等參照,但這個不是鑒定的主要依據。鑒定書畫真偽的焦點是用筆。每一個畫家都有幾件“標準”的作品,你就要看其中的用筆,比如畫山水,你要仔細看他畫的樹、房子、山的形體結構,樹上葉子的點法,都有他的特點,就像人的書法,如宋四家的字都各有各的特點。
我現在收到很多拍賣行的圖錄,假畫之多,令人吃驚。其中古畫我們不講,就是新畫,像謝稚柳先生的畫,有的時候七八張里面沒有一張是真的,所以叫人怎么搞收藏。畫雖然很復雜,很難講清,但現在科學發達了,還是可以講清的,可以用科技手段去比較。我真希望把多年的經驗傳給別人,雖然沒有時間去做所有的畫派研究,但我有一些科學的經驗可以去實踐。
黃君實(香港特區 鑒賞家)
一個成熟的收藏家應該具備什么要素或者條件呢?第一要有錢。張大千說,錢是雅根。沒有根,人就雅不起來。老話講,有眼、有膽、有錢,三者具備,當收藏家就有條件了。光有眼力、有錢,沒有膽,不敢買也不行。但最重要的仍是喜歡,不喜歡,占有了它,也無法體會它的韻致。收藏的興趣在于賞玩,賞玩之余,不懂就問,如此古畫研究就有了生氣。古時,收藏多是小圈子里,三五知己,互相把玩的。而今,很多有錢人,自己并不喜歡,只是附庸風雅,家里掛上齊白石、傅抱石的畫,以顯擺身份。后來買油畫,也多有顯擺的意味在。而古畫真是用來“藏”的,像古董、瓷器一樣,多有研究價值。古畫的門類很多,不能亂買,要專攻其一。譬如收明朝人的作品,可先買明四家,或明末清初的四王吳惲、再買清中期的揚州八怪等,慢慢積累,一下子全買就亂了。惟有古書畫有這般趣味,新畫就是收一百張齊白石,也不值得我艷羨。畢竟近代畫易懂,哪怕你沒有功底,只多聽聽看看就可以了。但收藏古書畫,一定要讀大量的參考書,求教收藏界前輩,才能品其韻致。
王雁南(北京 中國嘉德國際拍賣公司總經理)
收藏不管是欣賞也好,投資也好,在一定層面上還是一個比較私人的行為,一般都是自己欣賞把玩,最多叫幾個朋友一起切磋交流。但是如果超越了這個層面,就是說像我們現在看到的老一代的收藏家,東西從散到聚,聚到一定規模了以后就有一個去向問題。海外許多收藏家到最后是會捐給博物館,或捐給某個收藏機構,為的是使更多的人能夠欣賞,能達到它教育大眾的作用。所以,其實主要還是因為我們現在處于第一代收藏家的階段,這些收藏家到了一定年紀以后,這些東西不是每個人都想留給子孫的,也不是每個人都想著賺錢,這個跟人的成熟和年齡有關。到了一定的年齡他覺得花了很多心血,或者付出了很多關注,有很多人的支持和幫助,才能收到這么一批東西,賣這個東西不能體現它的價值,盡管金錢的數字可能會很高,但是它可能還會有其他的意義,很多人這個時候就會想我這批東西今后怎么辦,是應該放在一個永久性的能夠供人們參觀學習的地方還是怎樣。我想這個時候如果國家給予一定的政策,能幫助這些人更快、更順暢地捐獻或者幫助博物館、收藏館的建立就更好。
鄭重(上海 文匯報資深記者、鑒賞家)
解放前,上海的收藏家和北京的不一樣。北京的多為前朝遺老遺少,上海這些多是資本家,他們都是自己花錢買東西,我覺得那才算真正的收藏家。一般資本家給人的印象只是做生意、賺錢、玩樂、窮奢極欲,其實收藏家都很節約,他們的興趣不在吃喝而在書畫古玩,一有閑錢鐵定拿來跑古玩市場。我碰見過一位藏家,在那個年代就已經買了轉椅,房間四周掛一圈畫,轉椅放中間,人坐上去“呼”這么一轉,這樣看畫。我到他家去他也讓我這樣欣賞他的藏畫,一邊看他還一邊感嘆:“唉!神仙過的日子!”真正的收藏家就是這樣的,把書畫當作老朋友。“文革”前后,我跟他們相識的時候那些人多數已經倒霉了,他們雖然住得破破爛爛,卻能變戲法一樣“忽”地就掏出一塊古玉,從大衣口袋里抽個卷子出來,那真是視藏品如生命,視財產如浮云。收藏家們是值得尊敬的,他們并沒有玩物喪志,作為民族資本家,他們將自己的事業打理得很好,又多是愛國人士。其實我覺得歷朝歷代的收藏家都是一群“超人”,超脫的“超”,即使古時一些收藏家身處官場也是一樣超脫,比如米芾。
任道斌(浙江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
對于初涉收藏的人來說,首先要根據自己的興趣,不要盲從;第二,涉及面要專、要小,不要泛泛,最好專攻一門。收藏陶器,就收陶器;收藏瓷器,就收瓷器。真正懂收藏的人,甚至會專選朝代,或者專收某種器物、器型,總之要從一而專。這樣有利于深入挖掘知識內涵,容易發現好東西,也容易提升自己的文化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