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它的主人是一位印度土幫主Sir Bhupindar Singh。19世紀20年代,這位在歐洲游歷的土幫主不知出于何故,找到了卡地亞(Cartier)公司,也許純粹是為了炫耀自己的財富與權力吧,他要求定制一款星光璀璨的巨型項鏈。1928年,制作完畢后的項鏈成為了卡地亞的經典之作。項鏈上鑲有2930顆鉆石,總重962.25克拉,共有5條鑲鉆白金鏈,鏈子的設計非常華麗而又充滿了藝術感。鑲嵌在中央的7顆璀璨巨鉆,重量由18克拉至73克拉不等。鉆石吊墜之上鑲嵌的則是一顆重達234.69克拉的巨型黃鉆,它是世界第七大鉆石。此外,項鏈還鑲嵌了一顆18克拉的淺咖啡色鉆石和兩顆總重29.58克拉的紅寶石,讓整條項鏈更加奪目,光彩四溢。可以說,能擁有Patiala,是全世界女人的夢想,但它卻偏偏戴在了一位男性的胸膛前。
土幫主去世后,Patiala項鏈幾經輾轉,1947年,它似乎突然從人間蒸發(fā)了,再也沒有人見過它的身影。半個世紀過去后,它再次現(xiàn)身于倫敦,令人惋惜的是,此時的Patiala項鏈已經是殘缺之身:項鏈本身已部分損壞,鑲嵌在項鏈上的巨型鉆石大多不翼而飛,僅剩5條鑲鉆的白金項鏈;原本鑲于中央的7顆璀璨巨鉆更是不見蹤跡。卡地亞大師們看到后,個個心痛不已。
于是,大師們以卓越的技術,成功地仿效了上世紀20年代末期工匠的精湛工藝與風格,用其他鉆石(白色黃寶石、金黃色的藍寶石、石榴石等)代替丟失的幾顆巨鉆,再次將精美絕倫的吊墜重新展現(xiàn)于世人面前。然而,復原后的Patiala項鏈卻難以和頂級鉆石的光彩奪目相媲美,丟失的寶物不是一時半會就可以尋回的,人們只有耐心地去等待那些已經丟失的珍品“物歸原主”,到那時Patiala也將再現(xiàn)輝煌。
Van Cleef &Arpels梵克雅寶特意為埃及公主法麗雅結婚典禮制作的王冠。
任性的尼羅河公主
20世紀30年代的埃及,人人都知道自己的國度有一位美麗的公主——法麗雅,她是法雅德國王的女兒。她擁有沉魚落雁的容貌,尤其是那雙傾倒眾生的綠色眼珠,更是讓各國的王子、貴族們心動不已。
可惜,名花早已有主。伊朗國王與法雅德國王素來交好,兩人早早便為自己的兒女包辦了一場婚姻。1939年,法麗雅與伊朗王儲雷查·帕拉菲奉旨共結連理。這場盛大的婚禮成為當年全球報紙的頭版新聞。著名珠寶制造商Van Cleef &Arpels梵克雅寶為這場婚禮制作了王妃所佩戴的皇冠、項鏈與耳環(huán)。婚禮現(xiàn)場的法麗雅珠光寶氣、光彩耀人,讓前來觀禮的賓客們贊嘆不已。
好景不長,盡管這場跨國婚姻門當戶對,但是法麗雅嫁到伊朗后,始終無法適應新的生活環(huán)境,更糟糕的是,她竭盡全力也無法與其他伊朗王室成員和睦相處。婚后的生活并沒有想像中那么美滿,身在異鄉(xiāng)又得不到丈夫的溫情與關愛,法麗雅總是悶悶不樂。在生下一個女兒后,她便執(zhí)意回到了埃及,并且終生再也沒有踏上伊朗的國土,這場起初令世人稱羨的婚姻也遺憾地畫上了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