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佐·羅索依然住在他的家鄉巴森。那是個意大利山區小縣城,山頂2500英畝的“Diesel農莊”盛產水果和蔬菜,足夠供養羅索夫婦以及6個孩子(從4歲到29歲),從他家的窗戶望出去,正好可以看見Diesel總部。這個距離威尼斯有1個半小時車程的小地方,整日昏昏沉沉。上一次熱鬧起來是2003年,2.5萬名賓客齊聚此地胡鬧一通,他們揮舞著手中的請柬,上面寫著倫佐·羅索的邀請詞:“論牛氣紐約無人能敵,論有趣邁阿密登峰造極,論時髦當數倫敦,論漂亮莫過巴黎。要說最溫馨,還是巴森,那是我的家鄉,它在意大利。”這是在慶祝Diesel創立25周年。今年9月,Diesel即將30歲,倫佐·羅索說盛大的慶典還會有,卻不在這里舉行,就讓巴森保持它可愛又家常的寧靜。
有一份生日禮物提前送達了。7月21日,倫佐·羅索掌控的Only The Brave公司宣布并購荷蘭品牌Viktor &Rolf,獲得該公司的大部分股權,全面接管其業務及全球高級成衣、配飾及鞋子的授權。至此,這位時尚界的收藏家又入手一枚先鋒品牌,Only The Brave(意大利最大的服裝公司)也越發龐大,其中的從屬關系是:OTB擁有牛仔褲品牌Diesel,副牌55DSL,比利時品牌Maison Martin Margiela,希臘品牌Sophia Kokosalaki,荷蘭品牌Viktor &Rolf以及制衣公司Staff international,后者又為包括Vivienne Westwood在內的6個品牌提供制衣和推廣服務。這個龐然大物可以看做自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的時尚品牌集團化經營的又一例,增長勢態與旗下品牌知名度喻示著又一個LVMH集團即將誕生,可細數其間成員,性格雖迥異,藝術氣質卻一脈相承。而它的統領者倫佐·羅索,恰恰是個反對龐大和蕪雜的人。
Diesel 25周年慶時,他宣稱這家公司如同一個孩子,“飽經挫折,卻心滿意足”。5年后,這位大家長稍微有些焦灼,今年6月他對《WWD》說:“真希望Diesel能再小一點。每當我轉換角色,以消費者的身份看到利潤以10億美元為單位增長,都忍不住感嘆:這個牌子太龐大了。”目前Diesel在全球有200多家店鋪,據估計年銷售額約12億美元。
1978年倫佐·羅索加入意大利時裝企業天才集團時,僅僅是個拿著紡織品貿易學校畢業證的農村青年。“15歲時,我得為自己的教育做出選擇,我又不愛學習,聽說意大利開了第一家時尚學校,非常好畢業,我就去了。”Diesel也不過是個二線品牌,價值700萬美元,是他起了這么個名字,“這個詞短小精悍,叫起來朗朗上口,雖然有顧客以為我們是賣柴油機的,但這正是我們牛仔褲的內涵——活力四射,朝氣蓬勃”。最初那活力并不那么容易被接受,Diesel標志性的滿是破洞污漬、手工漂洗做舊的牛仔褲總是遭到顧客的質量投訴——他們誤以為那是殘次品。倫佐·羅索也整天亂發飄逸,胡須不整,以百年不變的皮夾克和牛仔褲示人,被嗤笑為怪誕和癲狂。他關心的不是銷量,而是獨特。
1991年,一個穿Diesel牛仔褲的肥碩女人出現在時尚雜志廣告頁上,她腰間的贅肉幾乎漫過窄細的Diesel標志。接下來是“這玩意兒太熱”——修女奮力撕開長袍,露出Diesel標志。還有兩名海軍深情接吻——當時正逢美國軍隊同性戀爭議沸沸揚揚……這是反諷主流的Diesel廣告——“為了成功的生活。”倫佐·羅索比較早地認識到:“時尚販賣的不是銷量,而是夢想。”他試圖用牛仔褲來講故事,推銷青年人叛逆的生活態度,它觸動了人們隱秘的意識,形成一種獨特的小生境。20世紀90年代末期,奢侈品消費的升溫使時尚變成了溫床,任何怪念頭都可能滋生,任何人都可能成功,后來很多人都想從倫佐·羅索身上獲得啟示,比如,極具沖擊力的貝納通廣告或者倡導保環的GAP。相比之下,Diesel從一開始就沒有放低身價,絕不討好大多數,它和它的顧客之間形成了一種小眾又自鳴得意的溝通,就像這個意大利人所說的:“Diesel從不誘導顧客該買什么,而是傳遞一種對生活的感受,我相信顧客的智力,他們也相信我。”
Viktor &Rolf也經歷了相似的飽受挫折的初期。1993年由荷蘭設計師維克托·霍斯廷(Viktor Horsting)和羅爾夫·斯諾倫(Rolf Snoeren)創立,這兩位同年出生,畢業于同一所藝術學校,還越長越像,共同推行著“概念時尚”——用裝飾圣誕樹的彩球做配飾,為模特戴上蘑菇造型的帽子,花邊緞彩上衣鑲滿氣球,或者讓模特穿上黑衣在毫不透光的房間里走秀……維克特·郝斯汀曾經說:“時尚從來不屬于荷蘭人,我們注定難出頭。所以我們想引起注意,但也往往起到反作用。”最初10年間,他們因為太藝術了而不被接受。2006年商業推廣略有起色,替歐萊雅設計了一款香水。香水是現今時尚最大的謊言和一本萬利的買賣,但Viktor &Rolf并沒有失去本色——那是一瓶永遠都打不開的香水。隨后他們以明星設計師身份與H&M合作。被并購前,Viktor &Rolf依然“有名無市”,作品常常被博物館收納,2007年的T臺造型也頻頻被當成時尚與藝術親密無間的例證:那是些僵硬的模特,頭上頂著巨大的衣架,仿佛被吊起的玩偶。可品牌僅在米蘭有一家自營店,據估計年營業額約1000萬歐元。對于并購,他們的態度是:“我們希望開發出我們的品牌的全部潛質……不僅是在尋找一個有錢人來實現夢想,還在尋找志同道合者。我們非常欣賞倫佐·羅索的反傳統性格,以及這種作風為他帶來的成功。”
仿佛浪漫主義者尋找同伴,除了Diesel,Viktor &Rolf,終于也與Maison Martin Margiela為伍。這也是個有名的怪誕品牌,自1988年創立以來,還沒有人見過設計師馬丁·馬吉拉的真容,甚至有人猜測根本不存在這么個人,他頂著“解構大師”的帽子,用撲克牌拼接的服裝,好像沾過1萬個人手指印的二手衣,每年一件的詭異反艾滋病T恤來引發話題。只有在一份鮮為人知的通信中,馬丁·馬吉拉才稍稍有了點面目:他喜愛“黑客”文化和老電子游戲,總是從草根搖滾樂中尋找靈感,過著低科技生活,連自己制造的衣服都不穿只去跳蚤市場……如果把Vivienne Westwood也算上(倫佐·羅索并不擁有股權,但為其提供生產和推廣),他們因為脾氣相投聚在一起,又有著巧合的聯系:Viktor &Rolf的兩位設計師初出道時是馬丁·馬吉拉的實習生,而與這位神秘設計師通信的是性手槍樂隊經紀人馬爾科姆·麥克拉倫,他正是老妖婆韋斯特伍德的前男友。這群浪漫主義者厭惡制式化,有偏執的藝術信仰,相信少數比多數更高貴,并且仿佛生來對成功不感興趣,偏愛注定失敗的事業。
可是現在哪一個藝術家不愿意得到大筆金錢來進行創作,除非拒絕它會得到更大樂趣。在那次通信中馬丁·馬吉拉將倫佐·羅索的財政支持稱為“提供了精神穩定”。品牌自2002年被收購以來,營業額有顯著增長,2007年上升50%,達到約6000萬歐元。在保持品牌獨立性的基礎上,Viktor &Rolf獲得了更大發展與推廣,也是倫佐·羅索對這次并購的目標。
平衡“大”和“酷”,保持財政健康的同時又要避免藝術創造力被侵蝕,這是所有品牌為倫佐·羅索出的一道題。他用Diesel表明自己的態度:雖然日益“大眾”,能做的不是自毀,而是堅持最初的特立獨行。Diesel式的叛逆廣告還在運行,2007年也趕了環保風,但主題為“全球變暖已經準備好了”,畫面中是觸目驚心的被海水淹沒的紐約、倫敦、巴黎……今年的廣告更加陰郁,以黑白老電影的手法將畫面分割,有點莫衷一是,他說這是在歡慶顛覆與神秘。今年2月成衣系列“Diesel Black Gold”推出,算是對Diesel主線過分大眾化的一次挽救,這一系列更加先鋒、昂貴,只適合少數人。
有人說倫佐·羅索更像個美國做派的搖滾明星,他迷戀西部,不錯過任何一場橄欖球,是個機車愛好者,可他前一天可能坐著博諾(Bono)的直升機出去轉了一圈,第二天就在家里種菜澆花。他的“Diesel農莊”正坐落在他小時候爬上爬下的小山丘上,現在還開始自產自釀葡萄酒,他說希望盡可能保持這片土地的DNA。他從未搬離家鄉,身上的農民特質仿佛超過了搖滾作風。不過他的家里掛著安迪·沃霍爾的肖像,那是他喜愛的藝術家之一,雖然俗套,卻正應景,因為沒有誰比他更適合當一個熟練擺弄藝術與商業的榜樣了。
大和酷并不矛盾:獨家專訪Diesel創始人倫佐·羅索
對于品牌并購,《三聯生活周刊》是倫佐·羅索唯一接受采訪的中文媒體。他對我們講述了日漸龐大的Only the Brave集團的運行理念,平衡品牌良好財政與藝術創造力的哲學,以及即將到來的Diesel 30周年瘋狂慶典。
記者:為什么選中Viktor &Rolf?
羅索:從他們事業的初期,Viktor &Rolf那層出不窮、叫人驚異的創造力一直在騷動我的好奇心。為了這次合作,我們花費了整整兩年來接觸、研究對方,因為我始終相信一種真正的合作伙伴關系,必須以相似的理念和價值觀為基礎。Viktor &Rolf很好地代表了整個Only the Brave集團中最高端的奢侈品牌形象:新鮮、現代,以及從制式化時尚中脫穎而出的獨特設計——這正是叫我著迷的。我們對新晉品牌的篩選過程非常嚴格,我會頻繁與許多設計師會面,來尋找那些值得分享共同的價值觀并能成為合作伙伴的人。這感覺就跟幾年前我為Diesel招兵買馬差不多:尋找有關聯的人。
記者:并購后你會為Viktor &Rolf帶來什么變化?
羅索:當然要給它改變,但都是朝好的方向,我們的目標是幫助Viktor &Rolf拓展業務,包括擴大品牌的高級成衣線,開創新的產品種類,如眼鏡、珠寶等,以及在全球高端購物區開設獨立店面。Only the Brave集團中的制衣服務商Staff International將幫助它制造更多產品。
記者:維克托·霍斯廷和羅爾夫·斯諾倫是兩個什么樣的人?
羅索:我們見過許多次,他們非常獨特,有才華,既聰明又勤奮。
記者:你已有的這些品牌,它們的異同是什么?
羅索:它們有顯著的共同點:都是有驚人創造力的個體,對時尚的理解既獨特又抓住本質。當然設計風格又截然不同:Maison Martin Margiela具有濃郁的知識分子氣質,Viktor &Rolf 相當先鋒和前衛,Sophia Kokosalaki則以高超技巧和錯綜復雜為特點。
記者:你又給Maison Martin Margiela帶去了什么變化?還是保持它完全的獨立?
羅索:我們幫助這個品牌開發了更廣泛的產品,并更好地在全球推廣,當然都是生意角度的。站在設計的立場上,Maison Martin Margiela非常獨立和不受干擾,我十分尊重他們的創造性。
記者:一些品牌最初的財政狀況并不佳,你需要特別費心嗎?
羅索:的確,有時候我投入的精力和品牌的銷售額并不成正比,但擁有一些這樣的品牌,并給他們自由來發揮創造力,也使我能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我從來不以銷售額作為判斷標準,我投入的精力也大都跟新的設計計劃、新系列的推出等有關。
記者:Only the Brave集團越來越大,你還堅持私有嗎?如何平衡“大”和“酷”?
羅索:我們一直在極力避免上市。私有可以讓我們更靈活,行動迅捷。我們沒有一點進入股票市場的計劃,我們根本不需要!大和酷亦不矛盾,重要的是忠誠于最初的夢想,保持創造力,并時時充滿熱情。
記者:Only the Brave與LVMH等大品牌相比,有什么不同?
羅索:Only the Brave集團是新型時尚集團,重新定義了新奢侈的概念。
記者:Diesel原本“小眾”,現在“大眾”了,你是否為這個品牌太大了感到煩惱?
羅索:Diesel其實還是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在生意上將會繼續擴展,比如在中國,未來3年就有更多新店開張,在設計上也不斷會有新鮮的創意。當然Diesel的主線越來越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我們也不會因此流俗,而是堅持獨創。同時今年2月推出了叫做“Diesel Black Gold”的系列,意味著一種隨性的奢侈和現時感——它可不是適用于所有人,而為那些追求獨特的人準備。
記者:Diesel式廣告是為了冒犯主流嗎?
羅索:我們從制作第一份廣告時就想做點不一樣的,一些品牌總是宣揚時尚產品可以讓你的生活更成功,我們想諷刺這種邏輯。20世紀90年代初,我們使用了“為了成功的生活”這個口號,就是對那種持續了幾十年的廣告模式的嘲諷。到了2008年,我們有了新的創意,依然是反叛的,與其他時尚品牌圓滑和經世致用的方式不同,我們要歡慶顛覆與神秘。但我們的目的不是為了冒犯,而是想使人們好奇、思考,并得到一點點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