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有眼不識金鑲玉”多用來比喻見識淺陋,缺乏識別事物的能力。其實,“金鑲玉”是中國一種古老的珠寶制作工藝,并由于2008年北京奧運獎牌采用此工藝設計而重新為世人矚目。
2008年北京奧運會,獎牌設計樣式采用了“金鑲玉”式樣,而一些采用金鑲玉工藝“披”上金衣的和田玉原料產品,也走俏于省城玉石市場。
那么,究竟什么是“金鑲玉”呢?它來源于一個歷史故事。
春秋時期,楚國卞和得玉璞獻給楚文王,琢之成璧,稱為“和氏璧”。傳說此璧冬暖夏涼,百步之內蚊不敢飛近,為稀世之寶。秦統一中國后,“和氏璧”幾經轉手,落入秦始皇之手。秦始皇令玉工將其雕琢為玉璽。該玉璽長、寬、高均為四寸,上面鐫刻著李斯所書的“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四周還雕飾著五龍圖案,玲瓏剔透,巧奪天工。秦始皇愛不釋手,將它奉為神物。
漢滅秦后,“和氏璧”幾經滄桑又到了劉邦手中,到了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后,脅迫皇太后交出玉璽,皇太后一怒之下將玉璽摔在地上,崩掉一角。后來王莽命能工巧匠進行整修,用黃金鑲上了缺角,被稱為“金鑲玉璽”,“金鑲玉”便由此得名。“金鑲玉”的工藝就在一個“鑲”字上,要靠連續不斷的敲擊,把金絲或金片鑲嵌到圖案中。
金鑲玉的手法最初見于清代乾隆年間,由乾隆寵愛的香妃帶到中原,清末漸漸失傳。當時由外國進貢的玉器中,一些具有伊斯蘭風格的“痕都斯坦”玉器其中就有幾件金鑲玉。看著這些瑩薄如紙,嵌有金銀絲和各色寶石、玻璃的器皿,乾隆皇帝愛不釋手,當即做出了一項決定:金鑲玉只為宮中所有,不予外傳,并命內務府造辦處仿制。
宮中的玉師用他們的智慧和汗水,結合乾隆工的宮廷技藝,終于創造出了象征皇家的金鑲玉玉器。乾隆還寫了很多詩贊美其精致的做工。
清代末期,皇族沒落,大批的宮廷技藝就在這個時期失傳了,乾隆工金鑲玉便是其中之一;20世紀40年代,玉器界“四怪”之一的潘秉衡大師曾經恢復了金鑲玉的制作方法,但是,潘秉衡不愿把手藝外傳,1978年前后,金鑲玉的制作再次失傳。近年來,有琢玉大師花費3年時間,終于做出了自己的第一件金鑲玉器物。一串108顆鏤空金鑲玉佛珠估價為1600萬。
幾經風雨,沉寂數百年的金鑲玉。在2003年再現世間。這種具有“乾隆工”技藝的玉器珍品,不僅再現了宮廷藝術,而且其工藝水平已經比幾百年前有了巨大的提高。金鑲玉首次脫離了器皿運用在了工藝水平要求更高的首飾上。這些金鑲玉首飾正是數百年前的皇帝夢寐以求的工藝精品。
省城華玉明欣珠寶柜臺王經理表示,目前市場上常見的“金鑲玉”產品,其中的“金”多為18K黃金或鉑金,而“玉”則多為和田玉。金玉相嵌,寓意“金玉滿堂”,象征著財富和才學。價格決定因素在于玉石質地。
市場上的金鑲玉籽料產品克數絕大多數在1克-8克之間,根據和田玉原料級別的不同,其價格在千元至上萬元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