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蘇蒂鐘表博物館內的精美藏品
兩次世界大戰,德國制表工業版圖未改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當時的全球經濟危機對格拉蘇蒂的制表業來說是巨大的打擊,但并非致命。雖然部分公司不得不結業,仍有許多鐘表商在短短一年后以工業程序生產的腕表重返表壇。而在1920年,天文臺表工場的創立者、鐘表大師賀衛格(Alfred Helwig)甚至在改良一般的陀飛輪后,創造出了被行家稱為“鐘表制造藝術頂峰”的“懸浮式陀飛輪”。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格拉蘇蒂所有的制表公司必須生產“軍用物品”,這也直接導致了在戰爭末期,格拉蘇蒂遭到了盟軍的猛烈轟炸,如同德累斯頓城一樣險些被毀滅殆盡。戰爭結束后,格拉蘇蒂并入東德,進駐的蘇聯軍隊將表廠殘存的制表設備幾乎全部拆卸運往蘇聯。制表商們惟有召集工匠和機械技師,從制造機器和工具開始逐步恢復生產。1951年,當時的執政黨下令將格拉蘇蒂殘留的七家獨立制表廠,包括A. Lange & Sohne、Felix Estler、Metechnik、Liwos、Feintechnik、Uhren-Rohwerke-Fabrik Glashütte 和 Uhrenfabrik Glashütte合并組成一個國營企業,叫VEB Glashütter Uhrenbetriebe (GUB) ,意即“人民表廠”。之后的數十年,格拉蘇蒂幾乎與西方世界完全隔絕,“人民表廠”每年生產十萬只外觀樸素功能實用的腕表給東歐集團國家。
打磨
1990年東西德統一,這一重大歷史轉折也讓格拉蘇蒂重新煥發出生機。VEB Glashütter Uhrenbetrieb (GUB)“人民表廠”改組為Glashütter Uhrenbetrieb GmbH有限公司,合法繼承了格拉蘇蒂鎮原來的所有制表企業,并最終在1994年成功私有化。生于巴伐利亞的高科技醫療器材企業家 Heinz W. Pfeifer成功投資購入了該公司,并出任行政總裁。公司的新目標即是要推出真正原廠制造的產品,他們采用傳統工藝手工打造的優質機械表,設計精密實用,迅速在全球高級腕表市場上崛起。1995年,公司生產的腕表便均命名為格拉蘇蒂(Glashütte Original)。這個小鎮的名字在歷經諸多劫難之后,終于再次被銘刻在頂級精密機械表的表身上,以始終如一的高品質和超凡脫俗的獨特氣質熠熠生輝。
1995年春季推出的Julius Assmann 1包含了萬年歷和懸浮式陀飛輪的杰出工藝,是格拉蘇蒂史上最精密昂貴的腕表之一。其后每年,公司不斷革新,推出的眾多系列腕表不僅獲得各屆鐘表展的獎項,更在全球范圍內贏得了頂級腕表愛好者和收藏者的首肯。2000年,公司與Swatch Group AG集團建立策略性聯盟,以尋求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