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進入“摳門”時代
長期以來,普通美國人的富裕生活一直是美國生活方式最為強大的廣告之一。1959年,當理查德?尼克松(Rid Nixon)在莫斯科與赫魯曉夫(Nikita Khrushchev)辯論時,尼克松承認,蘇聯可能已“在火箭發展(以探索外太空)方面”超過美國,但他驕傲地以彩電和廚房電器為例,表明美國的實力。
30年后,當我作為一位交流學生到達前蘇聯時,美國的個人財富一直是美國吸引力的重要一部分。在當時的基輔,與外國人聯系仍相當危險,因此我的朋友們大多是持不同政見者及其支持者們。然而,甚至在這種高度政治化的環境下,我家里富足的物質生活也是他們重點關注的東西。
對于美國消費文化而言,這一經歷可能是我永遠的一個弱點。我不愿購物(這可能是源于我不確定的審美判斷),但從原則上來說,我喜歡這個國家在商業上的繁榮。收款臺通道的自由選擇與在書店、虛擬空間或投票站里的自由選擇差不多。我認同尼克松的說法,即美國消費主義的輝煌之一是多數人都應買得起奢侈品(當時是彩電,現在是iPod)。
因此我略帶遺憾地意識到,美國的放縱時代似乎正讓位給節儉時代。例如,本月早些時候,沃爾瑪(Wal-Mart)首席執行官李?斯科特 (Lee Scott)告訴我和我的同事,他的一些行為謹慎的顧客購買的意大利面已從32盎司變為48盎司,每盎司價格更低。瑪莎?斯圖爾特(Martha Stewart)的支持者們似乎也感受到了這種緊張。同名公司的首席執行官蘇珊?萊恩(Susan Lyne)表示,客戶已開始要求一些沒有那么多奢華配料的制法。這仍是美國,一些節儉者甚至用宗教語言來描述他們在個人財務上的變化。《邁阿密先驅報》 (Miami Herald)記者納塔利?麥克尼爾(Natalie McNeal)表示,她已“宣誓節儉”,并與她的博友們分享減少支出斗爭的經驗。她的博客名為“Frugalista Files”(本周的難題是花16美元買一件T恤是否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