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奏鳴
中華陀飛輪三問高復雜腕表結合了制腕表工藝中最為復雜的陀飛輪與三問兩項技術,挑戰機芯制造工藝的巔峰。
![]() |
“為制作中華陀飛輪三問(Tourbillon- Minute Repeater)腕表的機芯,我們廢棄了5倍之多的零件。”注視著手中這塊幾分鐘前剛剛組裝調試完成的腕表,制表師趙振嶺不無感慨地說。這塊高復雜腕表 完全由北京手表廠自主知識產權研發,是第一塊由歐洲以外的國家獨立研發、設計并制作的同時具有陀飛輪與三問功能的腕表。這個構想早在兩年前便由鐘表鑒賞大 師張又旭提出,經由半年的策劃和4個月的圖紙設計,最終由張先生的弟子——北腕表廠工程師趙振嶺先生在5個月內組裝調試完成。機械腕表機芯制造最為復雜的 三大工藝當屬陀飛輪、三問與萬年歷,任取其一所制成的腕表便屬上乘之品,而結合了陀飛輪與三問兩項功能的中華陀飛輪三問腕表,遠遠超越了腕表的計時功能, 成為凝聚制表師心智結晶的藝術品。
中華陀飛輪三問腕表的表殼以18K紅金手工拋光而成,外盤直徑為43毫米,見光內徑可達34毫米,厚度僅為15毫 米,一整塊稀有的天然珍珠貝母制成的表盤在燈光下閃爍如虹,351個極為微小的高精密元件在表盤下不停地靜靜運轉。借由藍寶石水晶透明后底蓋,清晰可見機 芯內的陀飛輪裝置在以每分鐘一圈的轉速行走,原本是為抵消時間誤差的陀飛輪裝置現在已等同于對制表工藝的挑戰,是機械生產廠家得以證明自己實力的體現。
腕表衍生于鐘,而所謂三問表,就是在電力未被應用之前能夠在黑暗中以機械結構敲擊音簧、用不同的音色報出時間的鐘表制品。回溯17世紀的歐洲,夜幕降臨 之后,王室貴族們紛紛匯集于舞宴與劇場,除了身上的珠寶,最能炫耀資產與品位的奢華玩物正是三問懷表。由于當時能夠制作問表的表匠很少,所以一塊能夠精確 地報出時、刻、分的三問懷表的價值甚至可以與半座莊園相等。問表制作工藝的復雜程度遠在陀飛輪之上。回憶起制作三問功能的艱難過程,制表師趙振嶺仍然記憶 猶新:“當時設計出的所有平面圖紙基本上都不能被精密的車床儀器所識別,因為平面圖紙無法清晰地顯現出機芯中復雜的立體結構,最終只有完全憑借我頭腦中的 三維立體想象,手工制作而成。制作連接杠桿與敲錘之間的撥頭部分是我遇到的最大難關,因為需要在直徑0.22毫米的圓柱零件上打出一個心形的小孔,左右對 稱,深淺一致。為此制作工期長達一個月,前后經歷了3次失敗,每次失敗后重新調整的幅度僅為半根頭發絲的直徑,但卻需要上百張圖紙的修改定位。”北京手表 廠廠長苗洪波則說:“僅這一項三問功能的研發與制作,就傾注了北京手表廠數位制表專家們忘情的投入。畢竟在同一只腕表上使兩個不同功能的裝置完美結合,這 項挑戰在中國乃至歐洲之外都是絕無僅有的。”在嵌入了陀飛輪系統之后,為獲得三問報時清亮的極致音色,其間經歷了精細的調試,最終賦予中華陀飛輪三問腕表 澄澈的報時音質。
輕輕推動表盤左側的推桿,第一聲報時,第二聲報刻,第三聲報分,3種清脆的聲音漸次響起,激起了現場每一位鑒賞者耳邊心底的漣漪——毫無疑問,這是被美妙的時間奏鳴曲凝固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