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女星有個性, 找國內(nèi)設計師定制禮服。
鞏俐、章子怡之后,越來越多的內(nèi)地女星能夠參與國際影展,禮服的需求日益迫切。最不費力也是國際通用的做法就是找品牌贊助,一般來說面對上門求助的女星,時裝品牌都不會“拖手踭”(粵語,意為“不幫忙”),畢竟對服裝設計師來說,讓女星穿上自家衣服在國際影展的紅地毯上打一個轉(zhuǎn),比任何一個廣告效應來的大。不少人就是這么做的,比如上文提到的舒淇。但穿贊助禮服,就要面臨撞衫的可能,因為除了高級定制禮服,各大品牌的禮服起碼有幾件,大家都在這里面挑,撞衫的可能性實在很高。遠的不說,陳沖在水城走《太陽照常升起》紅地毯時,穿的那件綠色雪紡長裙,就和今年5月份在戛納亮相的鞏俐有撞衫之嫌。
▲章子怡以肚兜式禮服首次在國際影壇亮相。
如何避免我有別人一樣有的尷尬,又能讓金發(fā)碧眼的老外留下深刻印象?新生代內(nèi)地女星,聰明地借鑒了章子怡第一次在柏林影展亮相的模式,就是找國內(nèi)設計師定制融合東方元素和現(xiàn)代設計的禮服,而為了應付影展上包括記者會、影片首映禮、頒獎晚會甚至非正式的酒會,禮服的數(shù)目可以是多套,隆重、隨意等不同風格也要有所體現(xiàn)。
2005年2月的柏林電影節(jié),張靜初讓外國觀眾見識了新生代內(nèi)地女星對禮服的態(tài)度和理解。不論是首映禮紅地毯上那套古典絢麗的清代珍品刺繡禮服,還是頒獎禮晚上的酷似美麗孔雀的景泰藍花瓶式改良旗袍,張靜初的表現(xiàn)都讓在場人士嘆為觀止,她則對自己的“孔雀服”有如此詮釋的:“我是代表《孔雀》去參展,哪怕別人不知道我是影片的女主角,看我穿的衣服也能聯(lián)想到電影。”很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張靜初,同年以《七劍》參加威尼斯電影節(jié),放棄大牌Diro全程贊助的好處,自掏腰包請來“孔雀服”的設計師勞倫斯·許再幫自己設計了一件極具東方韻味的“夢回盛唐”禮服,“小章子怡”兩次國際亮相都讓人印象深刻,禮服的推動作用實在很大。
采用這種做法的新生代女星大有人在,2005年的戛納電影節(jié)上,《青紅》女主角高圓圓的“喜上眉梢”禮服,設計師祁剛雖然采用歐式禮服的式樣,但水綠色的布料上水墨畫“喜上眉梢”,又是那么的有中國韻味,浪漫的意境就連品位甚高的法國人都為之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