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這樣一副面孔談“奮進”二字好像有些唐突,但又沒有一個論斷可以顛覆“奮進”的事實。他出演威嚴的大漢天子,癡情的楊過,嬉皮的韋小寶,憂郁的許文強,每一次都是“前有古人”的比較,“后有來者”的追擊,每一次他都是帶著自殺的心態去翻拍,他說每個角色里都有一個黃曉明,都是因為對角色的熱愛,他才可以露出真性情地演繹。
在不同的角色中,他橫跨著N+1的時代,問他會因為作品懷念哪個時代。他輕喟,懷念是因為回不去了,所以還是淡定點好,不去懷念,只要明天可以更好。“在我上電影學院的時候并沒有流行偶像劇,反而以前小的時候我是個武俠迷,看《神雕俠侶》,《鹿鼎記》,看金庸筆下的江湖大俠,當然也看過發哥的《上海灘》,那會很希望自己能夠是小說或是電視里的男主角,結果沒想到長大后真的被我演到了,盡管都是翻拍,壓力很大,但從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算是實現了我小時候的一個愿望。”
他說得格外平淡,已經找不見絲毫最初的興奮,畢竟那都已經是完成了的作品,被否定的、被肯定的,在他心里不過都已是過往,但留在那其間的滋味只有他自己甘苦自知。“演許文強真的很累,首先劇本賦予了這個人物的行為和結果,在演戲的過程中我會完全進入到角色中,用自己的理解去表現這個人物,很多都是習慣性的,沒有故意想去擺酷或者耍酷,但是演這個戲,害得我差點得了抑郁癥,因為壓力太大了。”不是因為害怕比較而產生的壓力,他比誰都明白,演員是一個特別且需要犧牲精神的職業,在詮釋一個角色的時候,要調動自己的內心。有時候,他縱觀自己演的這些角色,會發現他演出過的這些角色,已經拼合了整個的他。所以他從不偽裝擔心,他擔心自己把潛力都透支和掏空了,所以他需要不斷地吸收和積累,從別人的表演中、從自己的生活閱歷中汲取靈感。他始終在冒險,冒險地翻拍著這么多的經典之作,作為演員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翻拍經典的作品成功的幾率有幾分,不是觀眾的眼睛有多挑剔,只是先入為主的觀念在作祟,所以對于他來說每一部戲都有失敗的危險性。
寫到這里,他抖出包袱依舊無解。索性放棄吧,2008年,我們還有足夠的時間去觀望,觀望他的下一個開始,觀望他制造的碩大驚喜,觀望30歲以后的他的男人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