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玉雕大師作品升值潛力巨大
它們來自宮廷,曾經(jīng)一度是達官貴人的專屬用物;
他們過去一直被叫做“匠人”,人們只認識從他們手中誕生的巧奪天工之物,卻忽略了他們的存在;
時至今日,越來越多的人愿為它們一擲千金,而對于當代那些同樣能夠化腐朽為神奇的大師及其作品,卻視而不見。
“目前,當代玉雕大師們的作品嚴重低于它應有的價值,很多玉器收藏愛好者存在一個誤區(qū),他們只看重石材的優(yōu)劣,而忽略了玉雕作為一件藝術品應有的藝術價值。”經(jīng)常舉辦玉石雕刻作品展的策展人劉灼說。
當代大師 漸行漸遠
“玉雕這個行業(yè)實在太苦了,不忍心讓自己的孩子繼承自己的手藝。”當代著名玉雕大師宋世義在接受北京某媒體采訪時說。
當代玉雕大師是指由國務院命名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目前在世的還剩十余位,且年紀較大,最年輕的也有六十三四歲了,七八十歲的不在少數(shù),像宋世義、李博生、王耀堂、楊世昌、郭石林等知名大師都在六七十歲左右。
“玉器雕刻對眼力和體力要求較高,尤其是非常精細的雕刻,隨著大師們逐漸老去,創(chuàng)作不會再有增加。大師的有效創(chuàng)作時間不過二三十年,這還得說身體好的,他們一生大的作品不過十來件。”北京玉器廠廠長劉繼庭慨嘆道。
手工藝行業(yè)都是靠師傅帶,上世紀70年代還有玉器學校,如今早沒有這樣的學校了,而且很多人中途轉行,因為學習過程太苦了,出成績很慢,成為大師更是沒有幾十年功夫不能練就,所以現(xiàn)在幾乎沒有年輕人愿意學習玉石雕刻。宋世義從事玉雕行業(yè)近50多年,他從十六七歲隨師傅學藝,先是在工廠中學習,然后才進的工藝美術學校,35年后成為一代大師,擅長雕刻各種人物,在南北方玉器界享有盛譽。
“玉器雕刻行業(yè)除了學習過程艱苦外,還需要特殊的靈感,有韌勁、從心里喜歡玉器雕刻的人才有可能修成大師,培訓100人,能學出來的只有20%,而這20%中能成為頂尖大師的更是微乎其微。”劉繼庭說。
正是因為如此,玉器雕刻存在后繼無人的危機,有些傳統(tǒng)技藝已經(jīng)失傳。所以,劉灼相信,大師作品的價值回歸只是個時間問題。
材料有價 工藝無價
“著名當代玉雕大師郭石林的家坐落在一片很破舊的紅磚樓里, 沒有車沒有房,靠外出給人打工為生,盡管被稱為大師,月收入?yún)s很低。與當代陶瓷大師相比,人家不僅有房有車,而且還是好房好車。同樣是國家級工藝大師,只有玉雕大師最苦、最累,但待遇卻最低。因為大家看重的是玉石材料,而大師們的創(chuàng)造力卻被嚴重忽視。”劉廠長無奈地說。
“由于玉雕原料非常稀缺珍貴,所以大家把注意力都放在這方面,而我認為大師更稀缺,他們不在了,玉雕工藝就絕跡了。原材料有價,工藝無價,二者結合才能產生更高附加值。”劉灼解釋道。
長期以來,人們對玉本身的材質看得太重了,過去,玉都是宮廷等達官貴人才能擁有的,過去的玉雕大師都被稱為匠人,人們只對雕刻成的玉器感興趣,而對于是誰做的從沒人關心。現(xiàn)在,老百姓有錢了,開始玩玉,但數(shù)千年延續(xù)下來的慣性思維卻導致了今天大師和他們的作品未被關注起來。
“重材料不看工藝”一直是近年來玉器市場存在著的怪現(xiàn)象之一,的確,不可再生的玉石資源越來越少,采一塊少一塊,面臨枯竭,但玉不琢不成器,一塊玉石只是自然界無生命的物質,經(jīng)過玉雕大師的“點化”“才能成為表達人的思想情感,“會說話”的藝術品。哪怕是一塊普通的材料,經(jīng)過大師的巧用料,也能化腐朽為神奇,成為無價之寶。王樹森,老一輩玉雕大師,他曾經(jīng)在廢料堆里挑了一塊錆色瑪瑙料做了一個龍盤,邊上是灰色的,底兒是白色結晶體,他巧妙地將中間的一層薄薄的藍色雕刻成一條龍,后來這件作品被國家收藏了。
未來潛力 待采金礦
百盛五層大廳里人來人往,前來參觀“中國玉石雕刻大師作品展”的人無不驚嘆于每一件展品精美的雕刻技藝。“一對來自哈爾濱的夫婦在聽說該展覽后,連夜坐火車趕來,他們是玉器收藏愛好者,是目前少數(shù)能看到當代大師玉雕作品未來升值潛力的藏家,他們一口氣買了四件當代知名大師的作品。”劉灼介紹道。
“目前,只有很少先知先覺的藏家介入到當代玉雕大師作品的收藏中,隨著大師們年事已高,作品越來越少以及材料的稀缺,而喜愛大師作品的人越來越多,當代大師的作品一定能升值,現(xiàn)在它們就像是‘尚未被廣泛開采的金礦’一樣,讓人期待,讓人驚喜。”劉灼肯定地說。
“上世紀80年代末,白玉每公斤的價格是200多元,現(xiàn)在50萬元一公斤,經(jīng)過大師之手雕刻而成,它的價值可能翻兩三倍,甚至幾十倍。過去的玉雕作品是公家統(tǒng)購包銷,現(xiàn)在是全民玩玉,80年代宋世義的作品如今翻了兩三倍。”劉繼庭接著說。他的作品“四大佛山”賣了80萬美金。
盡管現(xiàn)在大師的作品已經(jīng)有所升溫,但是他們的價值還沒有被廣泛認識,畢竟真正懂玉的人還是不多,原料的價格經(jīng)過這幾年的宣泄,已經(jīng)被炒得很高了,而人們對大師作品的藝術價值認識卻沒有隨著原材料水漲船高。隨著人們逐漸認識到玉石雕刻藝術品的創(chuàng)作價值,大師們的作品在今后還有相當大的升值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