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鄉俗語說:錦雞美在羽毛,苗女美在銀飾。當你在苗鄉行走,無論是在人頭攢動的集市,或是在石板鋪路的村巷、山道,都會有三三兩兩的苗家阿雅(婦女)、黛帕(少女)穿著由花邊和銀飾鑲成的民族盛裝映入你的眼簾,特別是那滿身銀光閃閃、環佩叮當的銀飾,一定會令你的眼睛為之一亮。
苗族人的銀飾情
苗族人酷愛銀飾,不管在哪里生息繁衍,服飾特別是銀飾都成為當地的亮點和人文景觀。據有關史料記載,自秦漢以來,苗族的銀飾文明得到一脈相承,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苗族金銀神話的詮釋,如貴州流傳的《運金運銀》、湘西流傳的《鵂巴鵂瑪》等。唐宋時期,苗族銀飾是以多、以大、以重為美,婦女戴大耳環,戴銀項圈。明代方志說,苗族佩戴的有金銀耳環,富人還戴碩大的項圈,雖承唐宋遺風,卻衍生出區別婚否、饋贈定情的功能。到了清朝雍正年間,苗鄉“改土為流”以后,苗族銀飾趨向纖細、復雜、精致。特別是黔東和湘西地區的苗族服飾更是精彩紛呈,這在青年婦女身上體現得最為充分。她們常常是頭戴銀冠、項掛銀圈、身穿銀衣、手配銀鐲、腳系銀鏈,以多為美,以重顯富。一個盛裝的苗家婦女,其銀飾重達二三十斤。據苗族專家麻明進等人介紹,苗家人一生中用銀處極多,尤其女性更勝,主要有三項:一是青年男女定情,男方要送女方銀鐲、耳環等作信物,而在正式出嫁時如男方送不足一定銀兩則不能成婚。二是苗家孩童是父母希望所在,其銀飾的頭帽、手鐲、腳釧、銀鈴響物、羅漢菩薩等,全是新買銀子做成。為求“長命富貴,驅鬼避邪”,苗人從少年乃至中年,在手、腳、耳等處均系上適量的祀保銀釧。二是日常家珍飾銀、存銀又是苗家富有的象征。日常生活中,用銀子來進行饋贈也是常事。三是給老年人祝壽或送葬都離不開銀子或銀飾物,常有些老人,生前將銀私藏,死后無人知曉。至今,湘黔邊區的苗族同胞用銀數量有增無減。有人在鳳凰、花垣等邊遠縣份作了調查,一般家庭在改革開放前為新娘送銀在四五十兩左右,而近年來都增至一二百兩,還要制成頭飾、項圈、手鐲、戒子、耳環、扣鏈、銀腰帶、牙簽、披肩等飾品,總之,“以銀為結,以銀為彩,以銀為榮,以銀為貴”成為苗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標志。貴州民族學院教授苗青認為:銀飾萌芽于苗族社會早期的巫術圖騰活動之中,產生于漢代,成熟于唐代,豐富于明清兩代,發展于現當代。在同一族群同一支系中,銀飾成為族群的識別符號。銀飾作為崇拜物,它把同一祖先的子孫緊緊地凝聚在一起;作為婚姻標志,它給人們的婚戀生活帶來良好的秩序;作為巫術器物,它又從心理上給人們提供生活的安全感。因此,苗族銀飾已不是單純的裝飾品,而是植根于苗族社會生活中的文化載體。
種類及工藝流程
由于苗族在國內外散居很廣,其銀飾的品種也紛繁多樣,以貴州和湘西的苗族最有代表性,這主要是:銀冠、銀角、銀梳、銀耳環、銀耳柱、銀耳綴、銀項圈、銀項鏈、銀亞領、銀手鐲、銀戒指、銀腳環等等。在結構上有對稱式、均衡式、連接式和放射式。工藝方法有鑄煉、捶打、編結、刻花、雕紋等。圖案多是龍鳳花鳥等動植物構成,造型生動,玲瓏精美。銀飾種類最多的當首推貴州黔東南地區,其次是湘西地區。西部的川、黔、滇方言地區較少。黔東南地區的革一式、施調式、黃平式、西江式、大塘式服飾的銀飾配件最多,就拿革一式為例,婦女全身銀飾重300余兩。施調式,婦女從頭到腳有銀30余件。按湘黔邊地區一個盛裝的苗女,其全身裝飾的部位大致是這樣的:頭上有鳳雀簪鏈、銀雀鳳冠、銀角銀梳、纏發銀鏈、插花銀雀;額飾有銀馬羅漢、菩薩尊神、觀音貴子、銀簪抹額、頭沿響鈴等;耳部有銀牌耳環、龍形身環、針花耳環、爪子耳環、石榴耳環、銀絲耳環;頸項有輪條項圈、扭絲項圈、扁組項圈、盤組項圈、各式項鏈等;肩上有銀花披肩、布坯銀披、肩頭牌、吊肩銀鈴等;胸腰有壓領銀塊、掛扣花鏈、掛頸牙簽、銀鎖銀鏈、銀盾掛牌、綴衣銀花、圍腰銀蝶、腰間銀帶;背部有泡片背牌、吊鈴墜盒;手臂有保命銀釧、富貴吉釧;手腕有實心圓鐲、空心花鐲、龍頭方鐲、扭絲手鐲、盤花手鐲等;手指有單股戒指、多股戒指、印章戒指等;腳上有輪圈銀釧、套腳銀鏈、吊片響鈴等。此外,還有各式銀鈕扣絆、針筒棋盤、蝶雀貼片、花卉銀塊、垂飾響鈴等等。
以上名目繁多的銀飾,按其制作又可分為粗細兩大類:粗件如扣環項鏈、實心項圈、實心手鐲、大圈耳環;還有較為精致的泡花項圈、鏈泡手鐲、鉆花項圈、鉆花手鐲等。細件有銀冠銀雀、羅漢響鈴、披肩牙簽等,其制作工藝精湛、耗銀較多。如長尾銀冠(即接龍帽)用銀三五十兩,在面積有限的厚布坯上釘花紋銀片后,要在銀片上鑄焊銀花、銀雀、銀蝴蝶、銀針、銀簽等花束;帽頂植一對銀長羽或一支傘狀銀花,帽沿飾龍寶、花紋、羅漢并吊飛蝶花苞等物;帽后系上10條左右有二尺余長連接懸吊的銀質蟲、魚、鳥、獸、花、藤的牌鏈。女披肩要用20多兩銀才能制好,要在緞底坯模上綴各式龍、鳳、獅、花的銀片,再套上數條編成網狀的銀鏈,珠網下還要吊三寸左右的銀須或響鈴等物。
至于說起制作的工藝流程大體上要經過吹燒、鍛打、鑲嵌、擦洗、拋光五道工序。根據需要,銀匠先把熔煉過的白銀制成薄片、銀條或銀絲,利用鑄煉、捶打、編結、刻花、雕紋等工藝,制出精美紋樣,然后再焊接或編織成型。簡單、小件的銀飾制作快些,而雕花項圈或銀帽則要花上五六天時間。若要制作銀片則更為費工,得先將銀條攤開成大張薄片,然后照所需要的再剪成小塊,放在模子里壓成粗形的花紋輪廓,再貼在松脂板上鑿成細致的花紋。苗族銀飾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手工操作完成。除了在錘砧勞作上是行家里手,在造型設計上苗族銀匠也堪稱高手,善于從婦女的刺繡及蠟染紋樣中汲取創作靈感,并根據傳統習慣、審美情趣,在細節、局部的刻畫上推陳出新。經過銀匠巧奪天工的設計和加工,件件銀飾各具特色。尤值一提的是“呆四連環梅花套戒指”,它如同現代的小魔方,由四個連環組成,每個連環上有“<”形狀,平折成90度,其上飾有數朵梅花。每環交錯套在一起,能分能合。此戒指若分開后,不熟悉之人難以復原。
銀匠及手工作坊
從古至今,苗族銀飾的工藝水平從粗糙不斷走向完美,這些令人嘆為觀止的民間藝術奇葩,都是由銀飾工匠們手工制作的。
在苗鄉從事銀飾制作的藝人一般分為坐地銀匠和流動銀匠兩種。坐地銀匠農忙時種田,農閑時從藝,農藝結合,守妻教子,生活比一般農家富裕。流動銀匠多以中青年為主,其行頭并不復雜,往往一擔在肩,走村串寨,獲得人們殷勤款待。
貴州省雷山縣的控拜、麻料、烏高和臺江縣的九擺等村的流動銀匠最多,工藝最好,影響最大。僅控拜一村,現有202戶人家,銀匠達263名。據傳,該村從清朝雍正時起就有制銀工藝。以后,由父教子、親傳親、友教友,日益普及。從該村走出的銀匠足跡遍及貴州、廣西、湖南等省區,他們在為苗族同胞服務的同時,也為侗族、布依族、水族、瑤族、壯族和漢族等兄弟民族制作銀飾品。迄今為止,一個小小的控拜村竟在省內外乃至北京、上海、大連等地設點制作銀飾多家,僅本省的凱里市就有70家之多。
苗族銀飾豐富多彩,天成一韻,就像一首用白銀寫就的美麗詩篇,那么純凈,那么雋永,那么令人回味無窮、百讀不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