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國際珠寶展上,周大福珠寶公司總經理黃紹基不時張望會場,焦急地等待著同為嘉賓的廣東金銀首飾商會會長甄偉鋼。按照周大福的一貫做法,每當有重大“舉動”,一定會施展“政府公關”,加緊與內地協會及商會的聯系。
此番黃紹基心中的大計,便是5年內投資40億元,在內地增加400家分店。 周大福目前已經穩坐國內最大珠寶連鎖店機構的交椅,更于去年更換了品牌標識。實際上,這一切都是在為“5年內迅速占領二三線城市”做準備,黃紹基透露在這個“五年計劃”的第一年里,周大福的目標是成立120家分店。據悉,這些分店將集中在華北、華東地區。
2006年,比利時鉆石加工貿易公司“歐陸之星”同樣做出了斥資1億美元在中國大陸開設百家連鎖店的計劃。其中國區CEO沈東軍透露:“‘歐陸之星’在中國的投資將最終達到10億美元。”
珠寶業暗流洶涌
珠寶大鱷們揮毫一擲都是上億的資本,而中國珠寶業的回報也是一本萬利的生意。
據中國寶玉石協會的預測,目前國內珠寶首飾產業正以15%的速度持續發展,2010年國內的珠寶首飾年銷售額將達到2000億元。不斷擴大的市場,正在刺激珠寶巨頭們的“神經”。
與房地產行業一樣,國內涌動的熱錢,同樣沒有放過珠寶業。近兩年,鉆石和鉑金、黃金價格每年都以10%以上的速度向上攀升。2005年,翡翠價格的上漲達到了驚人的50%,而不明身份的炒家也不約而同地出現了。
據業內人士透露,由于翡翠價格上漲迅速,上海和南京一帶已經衍生出職業的翡翠炒家,而浙江的炒金團更是“名揚一時”。“與房市、股市相比,翡翠、黃金市場并不算大,但是,幾千萬的資本就足以將局部市場炒熱。”
港資“李鬼”將遭清肅
除了國際珠寶巨頭,周大福的擴張之路似乎沒有別的敵人。“那些在二線城市假冒香港品牌的珠寶商,早就為真正香港品牌的到來鋪好了路。”一位業內人士似乎早就料到珠寶業會有這么一天,“現在不少企業為了給自己貼金,都聲稱自己是香港的珠寶公司,采用的都是國際設計師,李逵、李鬼的故事不時上演。”
其實,在珠寶業界,“成為”一家香港企業并不難,“只要去香港注冊一家空殼公司或者一個品牌就可以了。”“國內珠寶品牌近萬個,有十分之一聲稱自己是香港品牌,其實真正香港出身的只有屈指可數的不到十個。”
此外,對于珠寶的設計款式,國內商家們同樣缺乏“專業”精神,更多的時候是“抄襲”。“稍加修改便不構成侵權。”據悉,參加各式珠寶展已經成為珠寶商尋找“靈感”的主要途徑。
顯然,國際珠寶企業已經意識到這一點,有近2000家國際企業參加的2006年香港國際珠寶展上,主辦方就明文規定,嚴禁攜帶相機進入會場,同時禁止使用照相手機。
但是,“歐陸之星”沈東軍認為,真正讓國內企業“傷筋動骨”的災難是國內企業形象的退化。“那些缺乏時尚感的老字號,正隨著顧客年齡的增長而被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