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應該說是奢侈品進入北京市場的元年。這年8月國貿商城開始營業,在北京率先引進品牌專賣店從事零售業務的經營模式,并成為北京著名的以提供高檔商品和服務為主的現代化購物場所。1999年,路易。威登在國貿商城開設了繼王府飯店之后北京第二家皮具專賣店,成為入駐國貿的第一家奢侈品品牌。之后幾年,國貿商城的奢侈品數量翻了幾十倍。”回憶起北京奢侈品消費市場的發展,張先生異常興奮。如今,奢侈品牌開始早已經走出國貿中心,走向街頭,讓自己的櫥窗面朝喧囂的街市,不斷撩撥著路人對奢侈品渴望的心情。
據GUCCI集團全球公關總監MimmaViglezio介紹,自1997年進入中國,GUCCI在大中華區已開店35家,內地有18家。“中國就是下一個日本,不同的是,它的人口更多,只要選對地方開店,讓人們看到,他們就會來買。”
與此同時,互聯網購物也給國際大牌的擁躉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在中國最大的購物網站“淘寶”上,可以輕松地用相當于中國內地專柜7到8折的價格從中國香港、日本、英國、法國等賣家那里買到想要的任何大牌。
據了解,中國消費者的數量已排在LouisVuitton全球客戶群的第三位。到目前為止,幾乎所有的世界頂級品牌都在中國設有分店,旗艦店也紛紛涌現。根據世界奢侈品協會的調查數據顯示,中國人在2007年的奢侈品消費占全球市場份額的18%,消費人群已經達到總人口的13%.預計到2015年,中國奢侈品消費將占全球市場份額的32%,超過日本。
冷眼旁觀
如何看待奢侈品消費?
近年來,奢侈品消費市場的飛速擴展,無疑表明中國經濟和社會的迅猛發展。然而在我國大多數人還處于并不富裕的情況下,對奢侈品消費應該如何看待?記者在采訪中記錄了不同的人表達的各種不同的看法。
觀點一順應市場 理性引導
遼寧省社科院省情所所長梁啟東認為,應理性引導和對待奢侈品消費,但對奢侈行為無需干預,應服從市場規律,不當的干預行為會擾亂目前穩定的消費市場。
梁啟東表示,每每提及“奢侈品消費”,很多人會認為它代表的是“昂貴、華而不實”的意思,含有貶義。但奢侈品消費時代的到來是無法阻止的。隨著中國經濟的開放和市場全球化的深刻影響,在提倡理性消費的同時,要提倡人們用正常的眼光去看待奢侈品消費。他認為,奢侈品消費在與中國市場進行融合時,會自然地本土化。這個本土化不是指制造的本土化,而是指價格、設計和符合中國人審美觀念,形成中國的奢侈品文化。這個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也需要合理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