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翡翠交易市場上豪賭20多年,他是中國寶玉石協會的創始人之一,他是通靈翠鉆的第一任董事長……昨天,馬崇仁向記者講訴了他人在玉途的傳奇一生。
世代與玉結緣
馬崇仁1940年出生在滇西古城騰沖。600多年前往返于南方絲綢之路上的騰沖商人,在緬甸北部發現了一種經過切磨之后,變得美麗異常的石頭,這就是“玉石之王”翡翠。從此,玉匠、珠寶商云集騰沖。馬崇仁的父親也是其中的行家里手。馬崇仁說:“2歲時,騰沖被日本人占領,父親把家里囤積的數千斤翡翠原料埋至地下逃難,3年后,再回轉家鄉,老家已成一片廢墟,翡翠原料也蹤跡難尋,不過翡翠的傳說依然在腦海中留有深厚的印象。”
馬崇仁自己的一生也和“玉石”緊緊聯系在一起,20世紀50年代,他進入大學地質課堂,80年代又成為同輩中最早下海的人之一。他先后創辦了兩家專營翡翠石料的商號,其業績也在瑞麗騰沖一帶的數百家玉石商號中名列前茅。世代玉石經歷讓馬崇仁對翡翠了如指掌。任何一塊沒有“開刀”的毛料,他都能估算出價格,而且十拿九穩,被人們稱為“翡翠大王”。
縱橫賭石市場
翡翠的毛料交易市場從來就是冒險者的家園,一夜之間平地致富或傾家蕩產的故事幾乎天天發生,馬崇仁憑借著對翡翠的了解,一再印證著“一刀窮,二刀富”的神話。
王姓緬商的一件玉石,成本價270萬元人民幣,而買家給價總是在200萬元以下。情急之下王先生向馬崇仁討教。馬崇仁花了三天時間,對這件90多公斤的玉石仔細觀察,認定再切一刀極有大漲的可能。王先生認同了,果然一刀切下,一指寬的色帶突然漲到了二指多寬,隨后以470多萬賣出。
緬商吳格登從玉石場花46萬販來一件玉石,在交易中買家始終給不到本錢,眼看要賠20多萬的緬商找到馬先生,問“是不是還要切一刀,反正是要虧本了,你就幫我切吧,切垮了我也認了,不怪你。”馬崇仁仔細分析后,按照“尖滅再現”的地質原理,沿著顏色尖滅處斜切一刀,結果在橫向和縱向深處顯出了漂亮的色帶,玉料價值立即飆升,最后以138萬成交。
一筆交易改變翡翠市場格局
1991年春節前夕,一件重444公斤的黃白砂皮玉石在馬崇仁的商號待價交易。緬商的賣價在200萬元以上。而眾多買家僅出價130萬左右。春節臨近,緬商急于出手,便宜也想賣了。此時汕頭陽美的一伙買主正猶豫不決地盯著這件玉石。馬崇仁對這伙人說,“這是難得一遇的紫羅蘭玉石,買下后至少能賺1000萬元以上。”在馬崇仁的周旋下,這塊毛料以128萬成交。
幾個月之后,這伙人再見到馬崇仁時,再沒有提及那塊玉石。只是他們每次都要找馬崇仁買數百萬一件的貨,即便在別處買好的貨都要讓馬崇仁看看。原先想買而沒有買成的朋友耿耿于懷地對馬崇仁說,那塊紫羅蘭玉石賺了不止一個億,陽美只要和這塊玉石沾邊的人都賺了大錢。
現在的陽美村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新興的高檔翡翠市場,并取代香港成為當今翡翠市場的領頭羊。很多業內人士都認為,陽美就是從那件紫羅蘭玉石起家的。
賭來千萬“翡翠王”
現在,馬崇仁雖然退居通靈翠鉆的名譽董事長,但是每年的3月和10月,馬崇仁總要遠赴緬甸,為通靈賭石。日前通靈翠鉆萬達店展出的一塊價值千萬元的翡翠原石“傳世翡翠王”,即為馬崇仁在緬甸“賭石”所得。
據了解,此原石重達1072公斤,產于緬甸會卡礦區,當時在緬甸賭石時,很多行家對這塊翡翠原石并不看好,不過馬崇仁憑借多年從事翡翠業的經驗和專業的地質學理論,認定這是一塊價值不菲的石料,于是一擲千金賭來該石。
玉石專家對該石觀察后分析,該原石種質優上,綠色部分有向深處延伸的可能,原石切割后身價倍增,初步估價近千萬元。此次賭石在緬甸也傳為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