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愛玉之人將目光投注在和田玉的玉質(zhì)本身,品察玉料,鑒別皮質(zhì),都是對和田玉本身特質(zhì)的重視。但是,殊不知,精美的雕刻技藝對于和田玉而言更是至關(guān)重要,盡管隨著開采量的減少,和田玉漸成稀世珍寶,但如果少了“精雕細刻”,和田之玉也就僅僅只是一塊頗有些價值的石頭而已。相反,經(jīng)過雕琢,尤其是大師細細創(chuàng)作之后的和田玉更有如畫龍點睛一般,煥發(fā)出不同尋常的光彩。
“海派”“蘇派”玉雕精品
在我國,和田玉雕刻技藝可以稱得上出類拔萃,頗具特點的要算是 “海派”和 “蘇派”。 “海派”以上海為中心形成了別具風格的雕刻技藝,經(jīng)過一個比較漫長的形成過程, “海派”雕藝逐漸成熟,形成了以 “海納百川、追求卓越”為精神, “細膩精致”為特點的海派玉雕,在海內(nèi)外更享有盛譽。“海派”雕藝大師中最早的要數(shù)在19世紀初活躍在上海文化圈中的那一批玉雕師,比如古董風格玉雕大師王金洵、萬源齋、傅長華、尤洪祥,人物、動物雕刻大家楊恒玉、胡鴻生、顧咸池等,他們都在吸收新文化的基礎(chǔ)上,兼收并蓄,大顯身手,逐漸形成屬于自己的雕刻風格,這也成為 “海派”雕藝的基石。隨后, “海派”玉雕開始沿著自己的軌道不斷的前進,20世紀60年代以后,國家開始重視雕刻設(shè)備的改進,為 “海派”玉雕注入了新鮮血液,“海派”玉雕也開始乘風破浪,迅速發(fā)展。因此到80年代末,上海地區(qū)玉雕從業(yè)人員逾2000人,作品品類達200多種。 “海派”玉雕中最突出的五類:爐瓶器皿、人物佛像、花鳥、走獸和天然瓶也形成規(guī)模,備受大眾喜愛。而且20世紀50年代之后, “海派”玉雕大師也是層出不窮, “爐瓶宗師”孫天然、孫天儀; “三絕藝人”魏正榮;“傳承創(chuàng)新”者周壽海; “南玉一怪”劉紀松和 “飛獸大王”董天基等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師,能得到他們所 “打磨”的一件和田玉成為眾多愛玉、藏玉之人夢寐以求之事。這些大師在玉雕技藝上精益求精,一絲不茍,有很多已不僅僅只是收藏的上品,甚至成為國寶。
與 “海派”遙相呼應(yīng)的是 “蘇派”。“蘇派”雕刻的特征是以小件器皿為主,從做工看,技法細致、造型玲瓏,常用勾花、鏤空法。 “蘇派”是由很多蘇州工藝大師一點一滴的 “精雕”打磨出的品牌,能與 “海派”并稱可見其技藝的精湛以及獨樹一幟的風格。在 “蘇派”玉雕大師中, “南石”楊曦、十全街美石坊的蔣喜、擅雕貔貅、馬等動物件的吳金星以及若水玉雕工作室的唐偉琪等都堪稱佼佼者。
歷經(jīng)變革各有千秋
除了 “海” “蘇”兩派在玉雕上頗具成就外,其實在中國的古代,玉雕就已經(jīng)受到重視,每一個朝代玉雕技藝的側(cè)重點都有所不同。新石器時代的玉器大多為玉琮、玉璧、玉斧、玉圭、玉璜、玉塊及各種鳥獸,盡管當時對于和田玉的打磨和雕琢還只是處于初級階段,但是也正是因為先人們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而對玉石進行了很多不同尋常的“雕磨”才使玉石更受人們喜愛。進入商周時期,玉器的種類增多,玉戈、玉琮趨向小型化,圭呈細長形。有一些玉龍呈蛇形。
到了漢代,玉器器形除玉璧、玉環(huán)、雞心佩、劍佩、帶鉤外,各種用于殉葬的明器和各式容器、玩賞品大量出現(xiàn)。唐代是我國文化大繁榮、大發(fā)展的關(guān)鍵時期,不僅繼承了傳統(tǒng)還極大的吸收了很多外來文化。因此唐代的玉器雕刻也出現(xiàn)新的趨勢和特點,大量出現(xiàn)花鳥、人物圖案,器物多生活氣息,有實用價值的杯碗增多,另出現(xiàn)新型飾件和表示官階高下的玉帶飾物。宋代則形成一股仿古之風,仿古玉給人似古非古、似今非今感覺。宋代玉鳥、玉魚數(shù)量也較多。明代玉雕開始有南北之分,北方的玉器比較渾厚,加工上比較粗,而南方尤其是蘇州一帶在選料上講究,工藝上更是考究。清代的玉器開始失去古樸之風,開始注重新意。地子平、線條直、方圓合于規(guī)矩,不拖泥帶水。人物、植物裝飾圖案雕得棱角分明。有鑒于此,很多喜歡收藏古玉的藏家在看玉的同時,就必須把握各個時期玉器的雕刻特點,從而 “對癥下藥”,找準對象。
談及各朝各代的玉雕,就不得不說一說和田玉雕工里的老工與新工。兩者可不僅僅只是新老之別,更牽涉著品質(zhì)和價值。一般來說,老工新工的不同,源于所用工具、磨具的不同,以及這些工具的轉(zhuǎn)速、效能、精確程度所產(chǎn)生的各種現(xiàn)象和留下不同的痕跡。老工主要是手工打制為主,用人力和鐵鉈,轉(zhuǎn)動速度不快,靠解玉砂磨玉,材料與設(shè)備同時磨損。盡管通過老工雕制的玉器有很多的糙面,但老工注重精雕細刻,老工細心制作的玉件十分精美,形狀勻稱,線條流暢,掏膛寬闊,壓地柔平,拋光明亮。新工用金剛砂砣打磨,磨削快,制作時間大大減少,工效顯著提高,但也由于時間短,會有急于求成的現(xiàn)象。老玉一般用老工,因此如果可以判斷一件玉器是否采用老工,有時也成為喜愛收藏老玉和古玉的藏家辨識新老的一種方法。
玉雕價高理性投資
好的和田玉料的確彌足珍貴,但如果希望自己所持的和田玉有更大的升值空間,那雕工才是至關(guān)重要的因素。一塊品質(zhì)上乘的和田玉原料如果經(jīng)過名家之手,身價可以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增長,相反,要是好料落在粗制濫造之人手中,不僅玉料被 “毀”,甚至它本身具有的價值也 “毀于一旦”。
因此,無論是選購還是收藏和田玉,首先是看雕工,其次才是看玉料的成色。而且精到的雕工也為和田玉增添了文化氣息,在彰顯和田玉的玉文化的同時,更賦予了玉器更多的觀賞和把玩價值。
玉料價格的漲幅受到市場行情、供求關(guān)系影響,但是雕工卻一直穩(wěn)步上升,相比玉料價格波動小,雕工的靈活性、可塑性都要強上許多,目前,許多玉雕大師雕琢費用都以克計算,高不可攀。并且隨著消費者成熟,人們對于雕工這種附加價值更為認可,也使玉雕更為緊俏。
雖然和田玉的雕工也需要提防一些因雕工而看走眼的事。目前在和田玉雕工方面首推海派和蘇派,但是,近幾年蘇州和上海的一些所謂名家大師們競相抬高工價,這對于和田玉行情整體價格的上漲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有鑒于此,名家作品的投資者一定要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