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系列:祖母綠戒指“祖母綠之城”
趙心綺跨界思維
三聯生活周刊:在你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跨界思維影響,譬如那只祖母綠寶石戒指,像一個迷你的高迪建筑,這與你的家承是否有關系?
趙心綺:我的外祖父是一名建筑師,他改變了我的思考方式。建筑是360度的形式,在他那個年代,沒有電腦,繪圖都是手繪,這在無形中給了我影響。看到一個東西,我會在腦海中旋轉它,考慮360度的結構。舉例說,那只祖母綠寶石戒指,我看到寶石的時候,不是單面看它,而是穿透它看到多個層次。我會考慮蠟雕完成后,能不能鑲嵌。珠寶是微型的建筑物和藝術品,不需要太多的語言包裝,看的人會了解它的結構和微妙性,會發現它其實是運用建筑的概念去做的。
三聯生活周刊:再比如光的作用。在皇家蝴蝶胸針和“夏至”手鐲等作品里,角度不同,看到的火光也不一樣。作為珠寶設計師,你是否也像建筑師一樣,設計時考慮到光的運用?
趙心綺:外祖父給我的一個概念是,所有建筑物都基于光線的來源。在設計的時候,我也會遇到這個問題。看到一塊石頭,我會先將它放在不同的光線下觀看,一定要讓寶石呈現出最佳的光感。
三聯生活周刊:設計時,你先考慮的是什么,材質本身,還是形狀與構圖?
趙心綺:還是材質本身。我會考慮到作品的收藏價值。珠寶是可以世代傳承的東西,它本身的價值不應該被忽視,所以我一般選擇貴重寶石,而很少用到半寶石,選擇比較稀有的品種,不論是在品質、質地還是克拉數上。但情形往往是這樣,找到一個石頭以后,經常要等上兩三年,我才會有靈感。珠寶其實不是一個奢侈品的概念,而是一個可以傳承的微型藝術品,它需要時間醞釀,需要工藝達到最好的狀態。這背后有很多努力。我希望把這個觀念融入作品,讓更多收藏家改變固有觀念。
趙心綺拒絕使用電腦
三聯生活周刊:據稱,直到現在,你在繪圖的時候,依然拒絕使用電腦。
趙心綺:是的。到現在,我們還不用電腦繪圖。不錯,電腦高科技能解決很多問題,但有些東西不可以視而不見,那就是人的觸覺。你在創作時候的手感,你花費的時間和心血,藝術品因為這種觸覺中的不完美而變得完美。電腦做的東西很對稱、完美、精確,但沒有人的手感,失去了不完美的那塊,反而失去了情感。手制的東西也許沒有機器做得那么完美,但卻是最漂亮的。
三聯生活周刊:我們看到,與許多設計師不同的是,你很少與外界互動,這是出于個性原因還是其他?創作時,你處于怎樣的狀態?
趙心綺:我沒辦法轉換自己的角色。像我不喜歡面對媒體,并不是因為我不喜歡在媒體工作的人,而是因為,你們看到的我,并不是最真實的我。我在工作時不是這個樣子。藝術創作者最漂亮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他的作品,所以我希望把時間全部放在作品上,奉獻給鑒賞它的人。對我而言,現在接受你的采訪,是在工作,而當我著手創作,不是在工作,而是處于放松的狀態。我喜歡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這個世界很豐富,把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借助雙手呈現出來,那個時刻我很享受,盡管那個時刻與外界隔絕。
孤獨侵蝕人心 卻讓作品達到頂峰
三聯生活周刊:與外界隔離的孤獨狀態會否讓你感到不安、恐懼?
趙心綺:曾經會。孤獨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但一個好的藝術創作者,要耐得住寂寞。因為大部分時候,你是在跟自己相處,沒法跟人對話,沒法從別人那里得到信息,告訴你想做的是什么。你只能跟自己對話,去想這個東西該怎么調整、怎么轉折。孤獨會侵蝕一個人的心,但只有處于孤獨的狀態,才會讓藝術創作者的作品達到頂峰。凡高是我最愛的畫家,在阿姆斯特丹,我看了他各個時期的作品。他的作品,不論題材怎么改變,畫工怎么進步,那種冷冽的孤獨一直存在。一個偉大的、成功的藝術創作者,就該像他那樣,不需要通過任何語言,就可以讓觀看者看到你要傳達的信息。
趙心綺不太直接見客戶
三聯生活周刊:珠寶設計與純藝術不一樣的地方,在于涉及定制者,他們的意見并不永遠和設計師一致。藝術與商業出現沖突時,你如何取舍?
趙心綺:這幾年我比較強勢。我曾經試過按照客人訂單的要求去做,出來的結果是,那已經不是我的作品,而是客人在借助我的手呈現。所以,現在我不太直接見客戶,而是讓同事給他們拍照。透過我的眼睛,告訴他們,應該擁有一件怎樣的珠寶。我不希望他們帶走的東西,與其他藏品一樣。是的,這種方式很獨特,也很孤獨。從商業上考慮,這絕對不是一個贏得受眾的方式,但從一個藝術創作者的角度來講,只有這樣才會讓你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