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25日電黃金在過去2周內出現跳崖式的暴跌,其背后的因由值得思考。臺灣《工商時報》25日發表社論說,今年初以來全球經濟不景氣籠罩,在在都指向黃金已具備空頭市場的條件。4月后,塞浦路斯央行同意賣10噸的黃金儲備,以為國際紓困籌措部分資金,更成為引發各方爭相拋售黃金的引爆點,金價跌勢于是長趨直下。
文章摘編如下:
黃金在過去2周內出現跳崖式的暴跌,先是跌破1,500美元關卡,接著在上周一(15日)重挫9.3%,創下30年來單日最大跌幅,最低來到每英兩1,321美元,后來又反彈回到1,400美元附近。這個戲劇性變化引來投資專家的熱烈討論,有的說黃金從此進入熊市,有的則認為正是進場好時機,此時不進,更待何時?
2009年股神巴菲特接受電視訪問時被問到:“黃金是一種價值投資嗎?你認為5年之后黃金價格會如何?”巴菲特的回答是:“我不知道那時黃金價值幾何,但我可以告訴你,黃金只會靜靜地呆在那里,但可口可樂會賺錢,富國銀行會賺錢”。
2012年以后雖然歐債危機沒有完全解除,美國也因失業率的降低有限,繼續執行第3次貨幣量化寬松政策,但以德國為首的歐元集團信誓旦旦地要維護歐元體制,金價緩和下來,但仍維持在1,600至1,700美元之間,直至2013年第1季開始出現密集黃金空頭的聲音。
其實在此之前,早就有投資專家指出,黃金既然沒有儲存價值,遲早將遵循泡沫破滅原則。當夢幻破滅時,黃金通常會回歸泡沫前的價值,上世紀金價泡沫就是如此。例如有經濟學者說黃金傳統上是抗通貨膨脹工具,惟在過去幾年雖然主要國家執行貨幣寬松措施,原本預期的通膨并未來到,目前的金價實在太高了。另外有學者長期研究金價的適當價位,認為每英兩800美元是黃金的公允價值。
至今年初以來全球經濟不景氣籠罩,歐元區經濟仍陷困境,美國的量化寬松政策可望逐步退場,在在都指向黃金已具備空頭市場的條件。根據彭博的數據顯示,今年2月美股驚驚漲時,黃金ETF拋售了106噸黃金,創下歷史上最高單月減倉量。后來的塞浦路斯銀行危機和朝鮮半島的緊張情勢,都沒有促使金價上揚,反而是4月以后傳來消息,塞浦路斯央行同意賣10噸的黃金儲備,以為國際紓困籌措部分資金,更成為引發各方爭相拋售黃金的引爆點,金價跌勢于是長趨直下。
由于金價在短期內跌勢過于猛烈,華爾街的專家反而認為,此時是黃金進場的時機,因為亞洲各國的實體黃金需求一直增加,而黃金生產成本也一路高漲。黃金看似無用,卻是各種貨幣都不值得信任時的最佳選擇。展望未來,歐債危機仍難善了,各國央行也可能趁勢再買黃金,加上國際間紛擾事件頻傳,黃金仍有其無用之用的魅力。